俯仰無愧的意思、俯仰無愧的詳細解釋
俯仰無愧的解釋
立身端正,上對天、下對人,都問心無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宋 陳亮 《與周立義參政書》:“持身端方,俯仰無愧。” 郭沫若 《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 孔子 的人生哲學正是以個人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為俯仰無愧的聖賢。”
詞語分解
- 俯仰的解釋 ∶低頭和擡頭,泛指隨便應付左右周旋,進退俯仰。——《左傳·定公十五年》俯仰由人 ∶比喻很短的時間俯仰之間,已成陳迹。——王羲之《蘭亭集序》詳細解釋.低頭和擡頭。《墨子·魯問》:“大王俯仰而思之。”
- 無愧的解釋 沒有什麼對不起别人之處于心無愧詳細解釋亦作“ 無媿 ”。.沒有什麼慚愧之處。 南朝 宋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人性有長短,豈責具美於六塗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媿耳。” 唐 韓
網絡擴展解釋
“俯仰無愧”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一、出處與原文
該詞最早出自《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怍”意為慚愧,原句指君子對上無愧于天,對下無愧于人,體現儒家對道德自律的追求。
二、結構與字義
- 俯仰:字面指低頭與擡頭的動作,引申為日常行為舉止。
- 無愧:沒有愧疚,問心無愧。
整體意為無論行為還是内心都光明磊落,經得起審視。
三、核心意義
形容人立身端正,無論面對天地還是他人,均無虧欠與愧疚。例如:
郭沫若曾用該詞形容理想人格:“望人人成為俯仰無愧的聖賢。”(《文藝論集》)
四、用法與語境
- 語法:多作謂語或定語,如“做人當俯仰無愧”“俯仰無愧的一生”。
- 適用場景:強調道德高尚、行為正直,常見于正式評價或文學表達。
- 近義詞:問心無愧、光明磊落;反義詞:問心有愧、心懷鬼胎。
五、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中,“俯仰無愧”是君子修身的目标,強調通過内省達到道德圓滿,如孟子所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一成語凝練了中華文化對道德境界的追求,至今仍用于贊頌正直無私的人格。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俯仰無愧》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時充滿自信和無愧的心态。它傳達了一種正直和自尊的态度。接下來,讓我為你詳細解釋一下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部首:亻 (人)
- 筆畫:8畫
來源:
《俯仰無愧》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經典著作《論語》。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第十四章,主要講述了孔子對自己在做學問和為人處事上的态度。他認為一個人應該做到在任何時候都能坦然自若、自信自重。
繁體字:
俯仰無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區别。在古時候,這個詞被寫作「俌仰無愧」,其中的「俌」是表示向下低頭的意思,但現在已經很少使用。
例句:
他在比賽中展現出了自己的實力,俯仰無愧。
組詞:
自信、正直、自尊、坦然、自若
近義詞:
自豪、得體、自持
反義詞:
自卑、羞愧、自憐
希望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俯仰無愧》這個詞的意思和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