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改正。《晉書·丁潭傳》:“在三之義,禮有達制,近代以來,或隨時降殺,宜一匡革,以敦于後。”
“匡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āng gé,其核心含義是糾正、整頓、改革。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分解
基本用法
多用于描述對社會制度、禮儀規範的整頓。例如《晉書·丁潭傳》提到“宜一匡革,以敦于後”,指應根據傳統禮制糾正當時的偏差。
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組織、體制等系統性問題的修正與革新,強調“破舊立新”的雙重性(如改革需先糾正錯誤,再推行新措施)。
權威性說明
漢典等權威詞典将其定義為“糾正、改正”,而低權威性網頁補充了社會改革的語境,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適用性。
注意:該詞屬書面語,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匡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的“匡”字和“革”字都有各自的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匡字的部首是匡,總共有五個筆畫。革字的部首是革,總共有九個筆畫。
來源:匡字來源于古代文字,它原本是一個人站在一個匡字上表達“整齊、踏實”之意,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修正、改正”之義。革字則來源于對革面進行整改,意為“變革、改革”。
繁體:匡字的繁體為「匩」,革字的繁體為「靦」。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匡字的寫法較為簡單,革字的寫法也相對較為簡單。
例句:他希望能匡革這個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匡革舊思想,開辟新局面。
組詞:匡正、匡助、革命、革新。
近義詞:糾正、修正、變革、改革。
反義詞:保持、維持、靜止、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