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塯的意思、土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塯的解釋

盛飯的瓦器。《墨子·節用中》:“飯於土塯,啜於土形。” 孫诒讓 間诂:“土塯乃飯器。”《史記·秦始皇本紀》:“飯土塯,啜土形。” 宋 陸遊 《夏末野興》詩:“土塯飯香供晚餉,布簾字大賣新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土塯”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ǔ liù,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文獻依據

  1. 盛飯的瓦器
    根據古籍記載,“土塯”指古代一種用陶土制成的盛飯器具。例如:

    • 《墨子·節用中》提到:“飯於土塯,啜於土形”,孫诒讓注解說“土塯乃飯器”。
    • 《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有“飯土塯,啜土形”的描述,印證其為生活用具。
    • 宋代陸遊的詩《夏末野興》中“土塯飯香供晚餉”進一步體現了其作為炊具的實用場景。
  2. 字形與結構
    “塯”為古代漢字,原指土堆或窯爐,與“土”組合後可能引申為陶土制成的容器,符合其作為器物的功能。


二、比喻意義與争議

  1. 農耕文化中的引申義
    有觀點認為“土塯”在成語中比喻“無價值的事物”,源自農耕社會中對田間小土堆(無益于作物)的觀察。但此說法缺乏直接文獻佐證,可能與字面聯想有關。

  2. 需注意的釋義差異
    部分網絡資料(如)強調其比喻義,而權威古籍均指向具體器物。建議以曆史文獻的實物解釋為準,比喻用法可能為後人衍生。


“土塯”主要指古代陶制飯器,常見于先秦至宋代文獻。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墨子》《史記》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土塯》是什麼意思

《土塯》是一個中文詞語,多用于方言中,意思是“泥土”、“土塊”或“泥巴”。它形容的是一種特别濕潤和黏稠的土壤或泥濘地面。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土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土”和“土”,在字典中的筆畫數為12畫。

來源和繁體

《土塯》源自于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形為“土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人們寫漢字的方式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記載和出土文物,古時候寫“土塯”的方式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基本形态仍可識别。

例句

1. 雨後,整個地面變得泥濘不堪,步行變得十分困難,踩過去感覺像踩在一塊塊濕滑的土塯上。

2. 農民們挖出的土塯堆滿了田地,他們将其翻入地裡,使土地更為肥沃。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土塯坂、泥土、黏土、泥灘等。

近義詞:泥濘、泥泥叽叽、泥巴等。

反義詞:幹燥、幹土、石頭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