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茹素之口罵人。比喻僞善。 宋 李之彥 《東谷所見·茹素》:“古語兩句甚好:寧可葷口念佛,莫将素口駡人。”
“素口駡人”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形容表面持齋行善、言辭溫和,實則虛僞刻薄的人。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僞善”,即用看似清高的姿态(茹素之口)進行辱罵,揭露言行不一的虛僞性。
構成解析
出處與典故
源自宋代李之彥的《東谷所見·茹素》,原文提到:“古語兩句甚好:甯可葷口念佛,莫将素口駡人。” 作者通過對比“葷口念佛”(雖食葷但誠心向善)與“素口罵人”(表面茹素卻心懷惡意),強調僞善的諷刺性。
用法與語境
辨析注意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平時溫和,發怒時言辭尖銳”,但根據高權威性詞典和古籍考證,該成語更側重“僞善”而非“性情轉變”。
《素口罵人》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平時不說髒話或不罵人,但一旦發怒時卻罵得很兇。
《素口罵人》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罵”,其中部首“口”代表着與言語、語言相關的意義。
《素口罵人》這個詞的拆分筆畫為8畫,其中部首“口”的筆畫為3畫,部首“罵”的筆畫為5畫。
《素口罵人》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喻世明言》中的一則故事中。其繁體字為「素口罵人」。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素口罵人》在古時的漢字寫法為「素口駡人」。
下面是一些使用《素口罵人》的例句:
1. 他平時總是和藹可親,沒想到一生氣就素口罵人。
2. 她看似溫柔文靜,但稍有不順心時就會變得素口罵人。
3. 這位老師常常素口罵人,讓學生害怕不敢發言。
與《素口罵人》相關的組詞有:素口、罵人。
與《素口罵人》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罵人不帶髒字、似笑非笑、素口不善罵。
與《素口罵人》意思相反的成語有:罵人帶髒字、溫文爾雅、言辭犀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