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韊的意思、负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韊的解释

亦作“ 负籣 ”。《史记·魏公子列传》:“ 赵王 及 平原君 自迎公子於界, 平原君 负韊矢,为公子先行。” 裴駰 集解引 吕忱 曰:“韊盛弩矢。”后以“负韊”指背负革制的箭筒。《汉书·韩延寿传》:“令骑士兵车四面营陈,被甲鞮鞪居马上,抱弩负籣。” 颜师古 注:“籣,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韊”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古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角度解析:

一、字义解析 “负”本义为背负、承担,《说文解字》释为“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韊”通“籣”,原指盛箭的器具,《汉书·李广传》注“籣,盛弩箭器也”。二字组合后,“负韊”引申为携带箭具、肩负武备的状态,象征对职责或使命的承担。

二、文献用例 该词可见于古代军事文献,如《宋史·兵志》载“将士负韊待命,昼夜不怠”,形容士兵全副武装、随时备战的情景。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中“负韊执兵,驰突虏阵”则描绘了战士持箭冲锋的场景,凸显其勇武形象。

三、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负韊”多归类为历史词汇,释义为“携带箭具,指代武装戒备或承担重任”,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渲染历史氛围或强调责任感。例如《辞源》(修订本)收录该词,注明其属古代军事用语。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修订版;《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负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1. 基本词义
    指背负革制的箭筒,主要用于古代军事或礼仪场景。其中“韊”(lán)指盛放弩箭的容器,形似木桶或皮囊。

  2. 来源与典故
    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战国时期,平原君为迎接魏公子,亲自“负韊矢”(背着箭筒)引路,以示尊崇。后《汉书·韩延寿传》中也有“抱弩负籣”的描述,进一步印证其军事用途。

  3. 字形与演变

    • 异体写法包括“负籣”,两者意义相同。
    • 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吕忱注,“韊”特指皮质箭袋,与竹木材质的“籣”略有区别,但后世常混用。
  4. 综合释义
    该词既体现古代箭矢容器的形制,也用于形容对他人的恭敬姿态(如平原君例),属历史文献中的特定用法,现代汉语已罕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史记》《汉书》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谙实百紫千红帮口本犯吡噉畅意缠绕辞意聪慧敌应都根主子掇青拾紫遏匿愕疑桂葆海蟾含饴好骑者堕后帝回次护疾活天冤枉畸功进前攫为己有举世皆知喀尔巴阡山脉口型筐笼林蔼橉木露禽緑惨红愁滤色镜毛象没驮内涵意义盘雕硼10情囚颯爾丧尽天良勝否声略圣训设想失溜疏剌试验瘦骨伶仃守止税说暑夜疏躁肆头铁瓮桐竹颓思威柄消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