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談說佛理。 明 趙南星 《答周元孚書》:“兄數罹骨肉之變,乃嫂復中捐,何以自遣,談空説幻,何足以解。”參見“ 談空 ”、“ 談空説有 ”。
“談空説幻”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án kōng shuō huàn,其核心含義是談論佛學中的空幻哲理,具體指代探讨佛教義理中的虛幻與空性思想。
基本詞義
該成語由“談空”和“說幻”兩部分組成,字面意為“談論空無”與“述說虛幻”,引申為通過語言闡述佛教的虛空、無常等哲學概念。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明代趙南星的《答周元孚書》:“兄數罹骨肉之變,乃嫂復中捐,何以自遣,談空説幻,何足以解。”。此處作者借“談空説幻”表達對佛理的探讨,試圖以此化解現實中的苦難。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可作謂語、定語或賓語。
文化背景
佛教思想中,“空”指萬物無常、無自性,“幻”強調現象世界的虛妄不實。成語反映了古代文人通過佛學思辨尋求精神解脫的傾向。
此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哲學背景,可參考《金剛經》等經典。
《談空説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談論虛幻的事物或空洞的理論。它用來形容人空談、無所作為,不切實際的言辭。
《談空説幻》的拆分部首是讠(讠為“言字底邊”),辶(辶為“走之旁”)和幺(幺為“幺字頭”)。
拆分筆畫為10畫,分别為言(4畫)+辶(4畫)+了(2畫)。
《談空説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谷梁傳》中列舉的一句警句:“不說談空,不語説幻”。繁體字為「談空説幻」。
古時候,《談空説幻》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用法為“講虛說幻”,其中“講”用于表示說談;“虛”表示虛空、非實際的事物;“說”表示論述;“幻”表示幻覺、非真實的事物。
他整天口若懸河,卻從來不做實際行動,真是談空説幻。
談虛浮、幻想空談、空洞無物
空談、無的放矢、徒有虛名
實事求是、堅持實踐、務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