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腊的意思、伏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腊的解释

亦作“ 伏臈 ”。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史记·留侯世家》:“ 留侯 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 黄石 。”《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 唐顺之 《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

(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 高祖 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觴上寿。”《梁书·处士传·何胤》:“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 清 钱谦益 《寿何峄县序》:“两从叔翩翩少年,岁时伏腊,与先生辈徵逐讌饮,有承平王孙之乐。”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唐 白居易 《江楼早秋》诗:“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臈资。”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充足,居室稍宽。”《金史·王去非传》:“督妻孥耕织以给伏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岁时祭祀习俗,包含"伏祭"与"腊祭"两项仪式,其文化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祭祀时序溯源 伏祭定于夏季三伏天,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记载的"以狗御蛊"仪式,通过宰牲禳灾祈求平安度夏。腊祭原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汉书·武帝纪》载太初改制后定为农历十二月,发展为年终祭祖酬神的全民庆典。

二、仪典功能衍变

  1. 官方层面:据《后汉书·礼仪志》描述,汉代官府需在伏日"闭门避暑",腊日则举行"大傩"逐疫仪式
  2. 民间层面: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代民间保留"烹豚酾酒"的伏腊传统,兼具时令饮食与家族聚会功能

三、文学意象流变 该词在南北朝文学中完成从节俗到时间量词的转化,范晔《后汉书·张奋传》"四时褅祫、伏腊发布"即用为季节代称。杜甫《咏怀古迹》"岁时伏腊走村翁"更将之升华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伏腊”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结合历史文献和权威资料综合解释如下:

1.古代两种祭祀名称

“伏”指夏季的伏日祭祀,“腊”指农历十二月的腊祭。这一含义最早见于《史记·留侯世家》等典籍,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例如:

《史记》:“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伏腊作为祭祀仪式被明确提及)

2.泛指节日或特定时节

汉代后,“伏腊”逐渐演变为节日或特定时令的代称。例如汉代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描述: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此处“伏腊”指代农闲时的节日庆祝)

3.借指日常生活或物质所需

唐宋时期,“伏腊”进一步引申为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如白居易的诗句:

“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臈资。”(“伏臈资”即生活所需费用)
宋代苏舜钦、金代《金史》等文献中也用此意,指代维持生计的物资。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后汉书》等原始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辞海》。

别人正在浏览...

挨排暴节竹卑迖悲路穷鄙媟沧沧凉凉常寂光土茶砖程效车生耳串铃疵短麤物丹凤诏倒算点地玷累订疑考误丁主鹅炙反对概念发薪奉玄佛伞功果虹陛诨名祸不单行火腿间种急脚递凈床禁口痢九部钧轴开雕磕碰儿扣折连类料田栗栗卖刀买犊蒙挣密栗木札强识博闻清佚穷神观化虬文日锻月炼如意算盘沙弥尼伸剖社司试铨坦途桐柏宫卫鱼文气险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