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水波。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日者 鄱陽 嗣王,治兵匯派,屯戍淪波,朝夕牋書,春秋方物。”《舊唐書·劉晏傳》:“漕引 瀟 、 湘 、 洞庭 ,萬裡幾日,淪波掛席,西指 長安 。” 唐 顧況 《青弋江》詩:“凄清回泊夜,淪波激石響。”
“淪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根據多數詞典解釋,“淪波”指水波,尤其強調水面的波紋或波浪形态。例如《漢語大詞典》提到該詞用于描述水流動态,如南朝陳徐陵的“屯戍淪波”和唐代顧況的“淪波激石響”。
字義解析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如:
可能的引申義
個别資料(如)提到“淪波”可引申為“人或物被水流沖擊而陷入困境”,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釋,需謹慎使用。
“淪波”的核心含義是水波,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中描述自然景象。若需引用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并标注來源。
《淪波》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思是被波濤沖擊、卷入、沉沒。它通過描述人們在波濤中遭受意外、不幸等困境來表達一種被動、沉淪的狀态。
《淪波》的拆分部首是“水”和“王”,其中“水”是左側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王”是右側部首,表示事物的主導地位。該詞共有8個筆畫。
《淪波》一詞源于古代文獻《詩經》中的《周南·桃夭》:“淪溺為注,維心則憂。”繁體字形為「淪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對于《淪波》,古時候的寫法是「淪波」,其中「淪」是由「水」和「侖」組成,表示沉沒淪陷;「波」表示水的波浪。
1. 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乘風而舉,翺翔至于無窮;沃然而澤,滌蕩服食。
2. 江河行地,低窪的平原淪波成海。
3. 飄渺的海雜着人間淪波。
淪溺、淪陷、波濤、波瀾、溺海、溺水、海浪
沉淪、沉湎、陷落、卷入、沉沒、迷失、淹沒
拯救、脫險、逃脫、幸免、登上、升騰、升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