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莢蒾的意思、莢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莢蒾的解釋

植物名。落葉灌木。葉對生,夏季開白色小花,果實廣卵形,深紅色。樹皮可制繩,果實紅熟時可食,種子可榨油。《重修證類本草·木·莢蒾》《唐本草》:“莢蒾,葉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相并,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煮樹枝汁和作粥甚美,以飼小兒殺蚘蟲,不入方用……蓋檀、榆之類也,所在山谷有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莢蒾”是一個多義詞,既可指植物名,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引申為成語。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植物學釋義

  1. 基本特征
    莢蒾是忍冬科莢蒾屬落葉灌木,高可達3米。葉對生,夏季開白色小花,果實廣卵形,成熟時呈深紅色。樹皮可制繩,果實可食用,種子可榨油。

  2. 分布與習性
    原産于中國,全國各省均有分布,西南地區種類最多。適應性強,耐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適合地栽或盆栽。

  3. 用途

    • 觀賞:花朵雅緻,果實鮮豔,常用于園林綠化。
    • 經濟:韌皮纖維可制繩或人造棉,部分種類可吸附粉塵和有害氣體。

二、藥用價值

莢蒾的根、枝、葉均可入藥,性味酸、微寒,具有以下功效:

三、引申含義(成語)

在少數語境中,“莢蒾”被引申為成語,形容言辭華麗但内容空洞,類似“華而不實”。不過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注意事項

如需更詳細分布或藥用案例,可參考中醫典籍或植物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莢蒾(jiá mí)這個詞是指植物莢果的中空籽莢。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莢蒾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草(cǎo)和莫(mò),草字頭共有3筆,莫字頭共有8筆。 來源和繁體: 莢蒾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最早記載漢字的工具書,其中莢蒾的意思是可以剝開的莢果。而繁體字“莿蒾”(cì mí)也是莢蒾的另一種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莢蒾也有其他變體的寫法,如:“甲蜜”、“加蜜”等。這些寫法早期并不是普遍使用的,但在一些古籍中仍能見到。 例句: 1. 這種植物的莢蒾可以被用作食材。 2. 莢蒾裡的籽粒可以被用來做藥。 組詞: 莢蒾作為一個名詞,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為短語或句子。如:“豆莢蒾”、“莢蒾豆”、“果實的莢蒾”等。 近義詞: 莢蒾的近義詞可以是“莢果”、“草果”等,它們都指代植物上的中空籽莢。 反義詞: 莢蒾的反義詞可以是“種子”、“果實”等,這些詞語指的是植物上除了中空籽莢以外的部分。 以上就是關于莢蒾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簡要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