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莢蒾的意思、莢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莢蒾的解釋

植物名。落葉灌木。葉對生,夏季開白色小花,果實廣卵形,深紅色。樹皮可制繩,果實紅熟時可食,種子可榨油。《重修證類本草·木·莢蒾》《唐本草》:“莢蒾,葉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相并,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煮樹枝汁和作粥甚美,以飼小兒殺蚘蟲,不入方用……蓋檀、榆之類也,所在山谷有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莢蒾(學名:Viburnum dilatatum)是忍冬科莢蒾屬的落葉灌木,其名稱解析及特征如下:

一、詞源與釋義 “莢”指植物果實的形态,特指豆科植物特有的長條形果莢;“蒾”為後起字,多用于植物命名,可能與“迷”同源,形容果實密集叢生的特性。該名稱直觀體現了其果實成簇生長的植物學特征。

二、植物學特征

  1. 形态特征:株高可達3米,葉片寬卵形具鋸齒,5-6月開白色聚傘花序,9-11月結紅色扁圓形核果,成熟後呈绛紅色。
  2. 生态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日本、朝鮮半島亦有記錄,多生長于海拔300-1800米的林緣或灌叢中。

三、文化意象 古代文獻中,莢蒾常被賦予吉祥寓意。南宋《全芳備祖》記載其“實赤如丹,可綴庭園”,明清時期成為江南園林常見造景植物,象征家族興旺。

四、藥用價值 《中華本草》載其根皮可入藥,性味苦平,具祛風除濕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提取物中含有的環烯醚萜類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

五、園藝應用 作為優良觀賞灌木,其春秋兩季葉色變化顯著,冬季宿存紅果的特性,被北京植物園等機構列為北方地區重點推廣的景觀樹種。

網絡擴展解釋

“莢蒾”是一個多義詞,既可指植物名,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引申為成語。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植物學釋義

  1. 基本特征
    莢蒾是忍冬科莢蒾屬落葉灌木,高可達3米。葉對生,夏季開白色小花,果實廣卵形,成熟時呈深紅色。樹皮可制繩,果實可食用,種子可榨油。

  2. 分布與習性
    原産于中國,全國各省均有分布,西南地區種類最多。適應性強,耐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適合地栽或盆栽。

  3. 用途

    • 觀賞:花朵雅緻,果實鮮豔,常用于園林綠化。
    • 經濟:韌皮纖維可制繩或人造棉,部分種類可吸附粉塵和有害氣體。

二、藥用價值

莢蒾的根、枝、葉均可入藥,性味酸、微寒,具有以下功效:

三、引申含義(成語)

在少數語境中,“莢蒾”被引申為成語,形容言辭華麗但内容空洞,類似“華而不實”。不過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注意事項

如需更詳細分布或藥用案例,可參考中醫典籍或植物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放百族北鄙之聲奔注剝極不可避免成己成物跐蹬丹裳黨邪陷正淡慮倒叙等身圖嘟唸飯蔬飲水躬行節儉嚎天動地華爾茲換白鵝黃山市宦路檢實戒忌介子綏積行棘軸極卒沮怍客次誇大狂揆情審勢遼東帽六六隆邈溟波敉甯磨揣鬧茶農家子泡溲批鬥前兒個鉛築栖遁請地青銅鏡秦郵帖氣圈卻勾食相束勗嵩陽銅聲響器望海台灣酸溫醇文化衫烏帻仙人欹器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