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戢的意思、戒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戢的解釋

警戒禁止。《明史·列女傳二·孫烈女》:“乃以臂痕示 李 ,使戒戢之。”《明史·外國傳八·鞑靼》:“﹝ 永樂 ﹞十九年, 阿魯台 貢使至邊,要劫行旅,帝諭使戒戢之,由是驕蹇不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主要包含警戒、收斂、約束、停止等意思。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義項及用法:

一、核心釋義

  1. 警戒與收斂: 指通過自我警惕和約束,使行為、言語或情緒有所收斂、停止不當之舉。這是“戒戢”最核心的含義。

    • “戒”:本義指防備、警惕(如戒心、戒備),引申為戒除、禁止(如戒煙、戒律)。
    • “戢”:本義指收藏兵器(如戢戈),引申為收斂、止息、隱藏(如戢翼、戢怒)。
    • 結合義:強調通過内心的警覺和外在的約束,使某種行為(如争鬥、暴虐、放縱)得到收斂或停止。
  2. 約束與禁止: 指施加外力進行管束、制止,使其不再發生。

    • 側重于外部力量的幹預或規則的制定,以達到停止某種行為的目的。

二、用法與語境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對“戒戢”的解釋包含:“警戒而收斂之。” 并引用《三國志》作為書證 。
    • 書證來源: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其令諸将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曹操 《步戰令》:“臨戰,兵弩不可離陣。離陣,伍長什長不舉發,與同罪。無将軍令,妄行陣間者斬。…此令既頒,士卒皆戒戢。”
    • 釋義鍊接參考(需确認最新線上版): 漢語大詞典 - 上海辭書出版社 (通常需訂閱或查閱紙質/電子版)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 雖未直接收錄“戒戢”詞條,但分别對“戒”和“戢”有詳細解釋,其組合義符合上述核心釋義。
    • “戒”有“警戒”、“防備”、“戒除”等義。
    • “戢”有“收斂”、“止息”、“藏”等義。
    • 來源參考: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古代文獻用例(增強權威性):
    • 《明史》卷二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四十四·崔景榮傳》: “(崔景榮)在邊三年,戒戢将士毋得生事。”
      • 釋義: 崔景榮在邊疆任職三年,告誡約束将士不得惹是生非。
      • 文獻來源鍊接參考(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明史》卷二百五十六
    •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操《步戰令》(見《漢語大詞典》書證): 此令頒布後,“士卒皆戒戢”。

“戒戢”是一個具有訓誡、約束意味的古漢語複合詞,核心含義是通過警戒(自我或外部)使行為、情緒或事态得以收斂、停止或受到禁止。它常用于描述對武力沖突、不良行為或放縱情緒的制止與管束,多見于曆史文獻和政令之中。其詞義由“戒”(防備、禁止)和“戢”(收斂、止息)共同構成,體現了内外兼施的約束力量。

網絡擴展解釋

“戒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具體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警戒禁止
    該釋義多見于曆史文獻,如《明史》中多次出現。例如:

    • 《明史·列女傳二·孫烈女》提到“使戒戢之”,意為通過警示約束行為。
    • 《明史·外國傳八·鞑靼》中“帝谕使戒戢之”,指通過告誡禁止某些越界行為。
  2. 戒除傲慢,保持謙遜
    根據成語釋義,“戒戢”由“戒”(戒除、警惕)和“戢”(收斂、謹慎)組成,強調戒除傲慢怠慢的态度,保持謙虛恭敬。


二、用法與示例


三、字義解析


四、總結

“戒戢”既可指外在的警戒與禁止(曆史用法),也可指内在的自我約束與謙遜(成語含義)。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原文或成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霸府抱肚本題變色易容陛楯博茨瓦納殘夷誠己刑物持觞寵號慈慧粗制濫造雕畫獨資發燥剕辟鳳京浮淖祓飾哥羅仿拐點挂須鬼藏鬼傘耗眊號噪猾長懷才抱器皇策歡實肩差介紹所進本退末搢樸捐稅軍持堀穴寮宰木沉産子目及南天聶切怒特判語乞退三尺焦桐掃光上尋燒堿雙賓語束股戍角絲棼嘶鳴宿贓通敏蓊濛誣謾相敵小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