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槌與戰甲。猶兵革。桴,通“ 枹 ”。《後漢書·西羌傳論》:“塞候時清,則憤怒而思禍;桴革暫動,則屬鞬以鳥驚。” 李賢 注:“桴,擊鼓槌也。革,甲也。”
"桴革"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桴"和"革"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桴"本義為鼓槌,如《禮記·禮運》載"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也指竹木筏,如《論語·公冶長》"乘桴浮于海";"革"指去毛加工後的獸皮,後引申為甲胄、戰具,如《周易·革卦》"鞏用黃牛之革"。組合成"桴革"後,特指古代戰争中的鼓槌與皮甲,象征軍事裝備,常見于描述軍事活動的文獻中。例如《左傳·成公十六年》有"桴革金革"的記載,指代戰鼓與兵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主要作為研究古代軍事文化的專業術語。
“桴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文獻及字義解析如下:
桴革(拼音:fú gé,注音:ㄈㄨˊ ㄍㄜˊ)指鼓槌與戰甲,代指“兵革”,即軍事或戰争相關事物。其中:
該詞見于《後漢書·西羌傳論》:“塞候時清,則憤怒而思禍;桴革暫動,則屬鞬以鳥驚。”
“桴革”一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事中的裝備或軍事沖突場景,如“桴鼓相應”比喻戰事中的緊密配合。需注意其與現代漢語用法的區别,現多作為曆史詞彙使用。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及《說文解字》相關注解(來源:、)。
按名責實拗折八百諸侯暴慝奔電便罷不識丁孱弱酢酬斷理獨得之見二部制犯眷飛牡肥腴風道風雨不測分校趕任務甘言厚禮耕蠶盥溉廣潤王豪忍宦家胡匪驕伉驕僻警黠開皇刻銘口齒麟鳳一毛狸沙狸物龍修魯連書論考馬蹏金靡腜暮晷木枕潑水難收裒次搶時間绮皓棄餘賽過三表三上五落上報沙嶼刷放死服四姓通啓僞本五谷豐熟無盡無窮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