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叛變後另有依附。《新唐書·高祖紀》:“ 顯州 長史 田瓚 殺行臺尚書令 楊士林 ,叛附于 王世充 。”《新唐書·高祖紀》:“ 東鹽州 人 馬君德 以其州叛附于 黑闥 ( 劉黑闥 )。”
“叛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字義分解進行解析:
叛附(拼音:pàn fù)指叛變後轉而依附其他勢力,強調背叛原有陣營後另尋新的依靠。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如《新唐書》中兩處記載:
“叛附”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群體在政治、軍事鬥争中的立場轉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行為動機及後果。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等原始史料。
《叛附》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叛”和“附”。其中,部首“又”代表手,部首“阜”代表土,這樣就能知道如何拆分這兩個字了。
- “叛”的拆分部首是“又”,它的筆畫數是5畫。
- “附”的拆分部首是“阜”,它的筆畫數是8畫。
《叛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意思是“背叛歸附”。繁體字形為「叛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和現代略有不同。但對于《叛附》這個詞來說,其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他曾經是我們的朋友,但最後叛附了敵人。
組詞:叛國、叛變、附庸、歸附。
近義詞:投敵、背叛。
反義詞:忠誠、附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