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寡恩,少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陵 虽孤恩, 汉 亦负德。” 李善 注:“言 陵 无功以报 汉 为孤恩, 汉 戮 陵 母为负德。” 唐 白居易 《李陵论》:“或曰, 武帝 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2).承受恩德。 北周 庾信 《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虽復拔山超海,负德未胜;垂露悬针,书恩不尽。” 倪璠 注:“言恩德甚重,虽巨鼇不能负也。”
负德(fù dé)是汉语复合词,由“负”与“德”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违背恩德或道义,具体包含两层语义:
《说文解字》释为“恃也”,本义为“依仗”,后引申为“背负”(如《诗经·小雅》:“是任是负”)→ 衍生“承担”义(如负责)→转指“违背、辜负”(如《史记》:“负约不信”)。
甲骨文象形“行路直视”,本义为“升、登”,后由“正直行为”引申为“恩惠、仁心”(如《论语》:“以德报怨”)及“道德准则”(如《孟子》:“得道者多助”)。
“负德”在古籍中主要有两类用法:
指受惠于人却背弃恩情。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叹:“汉王遇我厚,吾岂可向利而背义乎?”,后世评曰“韩信不负德,终遭疑忌”,此处“负德”即强调恩义的反面行为。
指行事有损伦理准则。如《南齐书·王融传》批判:“躁竞不止,终致负德”,谴责其功利失节之举。
《昭明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痛斥:“陵虽负德,汉亦寡恩”,双向批判恩义断裂。
白居易《赠友》诗自省:“曾为独醒者,负德在君亲”,流露对尊长的愧疚之情。
权威参考来源: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在线查阅)
“负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寡恩少德(道德缺失)
指缺乏恩义或道德败坏的行为,常用于批评违背道义之人。例如李陵《答苏武书》中提到“汉亦负德”,指汉朝对李陵的薄待。唐代白居易的《李陵论》也用此词强调对不公行为的谴责。余光中曾以“负德”形容政治人物做不该做的事。
承受恩德(被动接受恩惠)
表示对他人的恩惠有所承担,隐含难以回报之意。北周庾信在《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中写道“负德未胜”,以巨鳌无法背负山海类比恩德深重。
相关扩展
“负德”常与其他词组合使用,如成语“负德背义”(违背道义和信义),出自《东周列国志》。古代诗词中亦频繁出现,如张九龄“负德良不赀”、司马光“西羌负德泽”等。
“负德”既可指主动的德行缺失,也可表被动的恩德承受,需结合语境理解。
阿伽贝叶便待辩论别样采香泾惨怖掺假称纪痴騃持蠡测海持领赤泥充分淡服甔石对义顿门风柯封志根椽片瓦鼓睛暴眼寒豆昊天不吊灰躯糜骨击博疾风知劲草韭白聚伙堪坏烂料良枣临産凌薄灵星门茂茂劘荡年逾不惑蹑险排风盘杠子昢昢愆面诠解趋职人衔荣启期肉叉摄陷絁袍师宜水汪遂能宿夜然诺天资雄厚亭亭完胜淆杂协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