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手拍股。表示激動、贊賞等心情。《莊子·在宥》:“ 鴻蒙 方将拊髀雀躍而遊。”《漢書·馮唐傳》:“上既聞 廉頗 、 李牧 為人,良説,乃拊髀曰:‘嗟乎!吾獨不得 廉頗 、 李牧 為将,豈憂 匈奴 哉!’” 宋 嶽珂 《桯史·稼軒論詞》:“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每至此,輒拊髀自笑。” 明 吾邱瑞 《運甓記·帥阃賓賢》:“正是拊髀思 頗 牧 ,那得 終軍 為請纓。” 魯迅 《南腔北調集·<總退卻>序》:“某英雄在 柏林 拊髀看天。”
拊髀(fǔ b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拊”(拍擊)和“髀”(大腿)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拍打大腿”。其含義及用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表示感歎、激動或惋惜的情緒
古人情緒激昂(如興奮、憤慨、遺憾)時,常會不自覺地拍打大腿,這一動作逐漸演化為表達強烈情感的肢體語言。例如《莊子·在宥》中“鴻蒙拊髀雀躍不辍”,描繪了拍腿跳躍的歡欣之态。
特指壯志難酬的慨歎
在文學中,“拊髀”常與英雄失志、時光虛度的悲憤相關聯。最經典的典故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劉備見髀肉複生,慨歎“日月若馳,老将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并“據鞍”拊髀。後世如曹操《龜雖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辛棄疾詞中“憑欄望,有東南佳氣,西北神州”等,均暗含此意象,表達對功業未成的焦慮與不甘。
權威參考來源:
冷知識:古人以“髀”為身體測量基準,《考工記》載“人長八尺,髀圍尺五”,髀骨亦用于軍事測距(“髀式”),可見其文化意涵遠超字面。
“拊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ǔ bì(注音:ㄈㄨˇ ㄅㄧˋ),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用手拍打大腿的動作,通常用于表達激動、贊賞、感慨或遺憾等情緒。例如《漢書·馮唐傳》中記載,漢文帝聽聞廉頗、李牧的事迹後,拍腿感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為将!”(表達未能得良将的遺憾)。
該動作常伴隨強烈情緒,如: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引用或書面表達,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莊子》等原著或相關注解。
柏城邦縣包身工寶樹标碣扠腰凸肚怆凄傳拓楚咻賜諡撣軟冬暄惇謹多金費話覆地翻天骨重神寒函渭黃骨髓觳力見善必遷吉兇決局桔臯開饑荒亢直恐惶郎公連花蠡谷螺杯馬垛秘室内籀普加乾人怯陣欽賜青牛齊如荛牧肉刑三言兩語啬細拾才十朋之龜施皮茨時世裝事項水枕歲首所由彈冠振衣髫辮調檔晚葉銜知鮮壯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