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手拍股。表示激动、赞赏等心情。《庄子·在宥》:“ 鸿蒙 方将拊髀雀跃而游。”《汉书·冯唐传》:“上既闻 廉颇 、 李牧 为人,良説,乃拊髀曰:‘嗟乎!吾独不得 廉颇 、 李牧 为将,岂忧 匈奴 哉!’” 宋 岳珂 《桯史·稼轩论词》:“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輒拊髀自笑。”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正是拊髀思 颇 牧 ,那得 终军 为请缨。” 鲁迅 《南腔北调集·<总退却>序》:“某英雄在 柏林 拊髀看天。”
拊髀(fǔ b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拊”(拍击)和“髀”(大腿)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拍打大腿”。其含义及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表示感叹、激动或惋惜的情绪
古人情绪激昂(如兴奋、愤慨、遗憾)时,常会不自觉地拍打大腿,这一动作逐渐演化为表达强烈情感的肢体语言。例如《庄子·在宥》中“鸿蒙拊髀雀跃不辍”,描绘了拍腿跳跃的欢欣之态。
特指壮志难酬的慨叹
在文学中,“拊髀”常与英雄失志、时光虚度的悲愤相关联。最经典的典故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刘备见髀肉复生,慨叹“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并“据鞍”拊髀。后世如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词中“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等,均暗含此意象,表达对功业未成的焦虑与不甘。
权威参考来源:
冷知识:古人以“髀”为身体测量基准,《考工记》载“人长八尺,髀围尺五”,髀骨亦用于军事测距(“髀式”),可见其文化意涵远超字面。
“拊髀”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ǔ bì(注音:ㄈㄨˇ ㄅㄧˋ),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用手拍打大腿的动作,通常用于表达激动、赞赏、感慨或遗憾等情绪。例如《汉书·冯唐传》中记载,汉文帝听闻廉颇、李牧的事迹后,拍腿感叹:“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表达未能得良将的遗憾)。
该动作常伴随强烈情绪,如: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引用或书面表达,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书》《庄子》等原著或相关注解。
百圾碎百雉便辞巧说逋流堡子嗔怪齿朝之士虫尾黨翼打热顶骨冯怒浮冰块抚慰高人雅士公物贯鱼之序过却恒等式猾虏宦吏江珧柱家膳鲸舟金兰契金丝燕记疏揪撇拘俗丽正门贸易昧阴幕下木妖驽下盘肠朴古凄寂轻言琼章神驰力困涉禽类十一月顺通殊渥台布台南市陶令宅特殊通儒通腿推己及物温洛相反象弭獮猴江咸若小报谢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