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标碣的意思、标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标碣的解釋

指墓碣,碑碣。《晉書·習鑿齒傳》:“家在 益州 ,被命遠下,今受旨自裁,無由緻其骸。緣君仁厚,乞為标碣棺木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标碣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由“标”與“碣”二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豎立在地面上作為标記或紀念的石碑。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一、基礎釋義

  1. 字義構成

    • 标(標):本義指樹梢,引申為标識、記號、标杆,強調其指示、标記的作用。
    • 碣:特指圓頂或方頂的石碑(《說文解字》:“碣,特立之石也”),區别于長方形的“碑”,多用于記載事迹或劃定邊界。
    • 組合義:指具有标識功能的石碑,兼具标記地點、記錄事件或紀念人物的作用。
  2. 核心功能

    标碣在古代主要用于:

    • 劃定疆界(如地界碑)
    • 紀念功德(如功臣、名士的紀念碑)
    • 标識地點(如路标、陵墓标記)

二、曆史演變與典籍例證

  1. 漢代起源

    标碣形制可追溯至漢代,常立于宮廟、陵墓前,形制較碑簡樸。東漢《漢魏六朝碑刻校注》收錄的早期碣石,多刻有簡略銘文,用于标識方位或頌德。

    典籍參考:許慎《說文解字》釋“碣”為“特立之石”,段玉裁注:“碣之言傑也,言其突兀獨立也。”(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2. 唐代定制

    唐代《封氏聞見記》明确區分碑與碣的形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龜趺;七品以上立碣,圭首方趺。”标碣成為等級制度的體現,功能側重标記身份與事迹。

    典籍參考: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封氏聞見記校注》)

  3. 文學化應用

    唐宋詩詞中,“标碣”漸具象征意義。如柳宗元《衡山中院大律師塔碑銘》以“标碣崇丘”喻指精神永存,擴展了其文化内涵。


三、文化内涵與制度關聯

  1. 禮制載體

    标碣是古代禮制的重要物化形式,如《唐六典》規定不同品級官員墓前石碑的形制(碑/碣),體現“辨貴賤、明等級”的禮法思想。

  2. 地域标識功能

    在地方志中,标碣常見于山川、驿道、關隘的記載。如《水經注》載“隴西郡有标碣,指西羌界”,實證其地理标記作用。

    典籍參考:郦道元《水經注·卷二》(來源:中華書局《水經注校證》)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漢語中,“标碣”一詞雖罕用,但衍生出以下含義:


标碣本質是融合實用功能(标記地點、界定範圍)與文化意義(紀念、禮制)的石刻載體,其形制演變與曆史應用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禮法制度、地理觀念與紀念文化的互動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标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标碣(biāo jié) 主要指墓碣或碑碣,即墓碑或圓頂石碑。這一含義在曆史文獻中較為常見,例如《晉書·習鑿齒傳》提到“乞為标碣棺木耳”,即請求為棺木立碑的記載。

二、詞源與演變

  1. 古代行軍用途:根據部分來源(如),标碣最初指古代行軍時設立在路旁的石碑,用于标示方向和距離,後逐漸引申為廣義的“标志”。
  2. 引申為墓碑:隨着詞義演變,标碣更多用于指代墓地的碑碣,尤其在曆史文獻中常見此用法。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組詞

五、注意事項

不同來源對“标碣”的解釋存在細微差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可參考《晉書》或相關辭書(如、9)。

别人正在浏覽...

阿蘭·德隆襃鄂寶府暴明寶犀迸烈弊仆鄙邑材品藏器待時長毂觇伺陳冤彈毫抵止陡削廢曆墳寺剛卞公分刮滌觀戰孤鴻寡鹄古貨诃梨勒黃道吉日戶課減排界别進表拘牽考覈誇張苦不可言樂道安命蓮蓬頭臉相裡舊流落秘録納命撲滿禽犢清清泠泠七十子權骨勸譬逡逡曲曲彎彎收人水烏他素士他鄉異縣騰房同利相死凸透鏡午塵巷市下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