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體态穩重,氣質沉靜。 唐 李賀 《唐兒歌》:“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人剪秋水。” 王琦 彙解:“骨重,言其不輕而穩也。”
“骨重神寒”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解析可綜合如下:
指體态穩重,氣質沉靜,多用于形容人的儀态端莊、氣度從容。該詞通過“骨重”與“神寒”的意象組合,既強調外在的穩重感,又隱含内在的沉靜氣質。
語出唐詩
源自唐代詩人李賀的《唐兒歌》:“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人剪秋水。” 此句以“骨重神寒”形容詩中人物(唐兒)的非凡氣度,暗喻其具備擔當國家重任的資質。
字詞分解
需注意的是,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文學賞析或特定語境中。
《骨重神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身體非常虛弱,骨頭重,神經寒冷。骨重,指骨頭沉重,無力承受身體的負擔;神寒,指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骨重神寒》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骨(骨骼的骨)、重(重量的重)和神(精神的神),用了12畫。
《骨重神寒》這個成語的來源較為古老,可追溯到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楊蓋與朝陽村》一文。在這個故事中,村民們形容一個人虛弱不堪時使用了這個成語。
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骨重神寒」。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骨重神寒」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書寫。一種常見的寫法是「骨倚神寒」,意義和發音相同,隻是形狀稍有不同。
他生病後,整個人都感覺骨重神寒,無精打采的樣子。
有關「骨重神寒」的相關詞語有:骨瘦如柴、神奇莫測、精神煥發。
和「骨重神寒」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氣餒志消」、「意志消沉」、「骨瘦如柴」等。反義詞則有「精神煥發」、「充滿活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