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所由的意思、所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所由的解釋

(1).所經曆的道路。《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楊樹達 疏證:“由,行也。所由謂其所由行之徑路。” 漢 班固 《東都賦》:“今論者……罕能精古今之清濁,究 漢 德之所由。”

(2).所自,所從來。 晉 陸機 《文賦》序:“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 毛6*6*《矛盾論》三:“他分析了列甯主義所由産生的國際環境。”

(3).見“ 所由官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所由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所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主要包含以下核心義項:

  1. 依據、來源或原因:

    • 指事物發生的根據、緣由或途徑。例如《論語·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此處的"所由"指行為的動機或途徑。
    • 表示"經由...而來"或"由于...的原因"。如《史記·貨殖列傳》:"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萬者乃與王者同樂。豈所謂‘素封’者邪?非也?所由久矣。" 意指財富積累的途徑由來已久。
  2. 主管官吏或差役:

    • 在唐宋時期,"所由"常作為特定官職或差役的稱謂,指負責某項具體事務的低級官吏或衙役,如負責治安、稅收、文書傳遞等事務的人員。唐代文獻中多見,如《唐律疏議》中提及負責抓捕的"所由"。《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所由,绾掌官物之吏也,事必經由其手,故謂之所由。" 清晰點明了其作為具體事務經辦人的身份。
  3. 途徑、方法:

    • 引申指達到目的或解決問題的路徑、方法。如《論衡·實知》:"放象事類以見禍,推原往驗以處來事,賢者亦能,非獨聖也...非聖人無知,其知無以知也。知無以知,非問不能知也。不能知,則賢聖所共病也。" 雖未直接出現"所由",但探讨了認知的途徑問題,相關研究常論及認知之"所由"。

現代使用情況: "所由"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主要出現在文言色彩濃厚的書面語、學術研究或引用古籍時。其"主管官吏"的義項在現代語境中基本消失。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所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1.所經曆的道路

2.來源或起因

3.官職或吏役(唐代)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鹌鹑安故重遷半間不界報李報說常限蟾酥麨抽腸船多不礙路怵栗刀筆之吏訪義翻山越嶺該載公請公權苟欲狗胾光易鬼魂牯子還寃黃鹂留昏渝伽持踐揚節水迳涉機鑿克絲鉗子雷令風行龍耀祿鬼明王母後怕不的盤案貧賤交欠呵牽混遷業氣井清風子慶曆雀角入寂傷痕受驚水樁舒展松苞酸棗所圖不軌探囊胠箧同感五辭鑲邊線路校體謝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