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苞的意思、負苞的詳細解釋
負苞的解釋
萯草和苞草。 漢 王符 《潛夫論·論榮》:“人之善惡,不必世族;性之賢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負苞,山野生蘭芷。” 彭铎 校正引 俞樾 曰:“‘負’當作‘萯’。《説文》:‘萯,王萯也’,‘苞,草也, 南陽 以為麤履’。萯、苞二草。下文‘山野生蘭芷’,蘭、芷亦二草也。”一說為朽木菌。見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卷四。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苞的解釋 苞 ā 花托下面像葉的小片:花苞。苞片。含苞待放。 茂盛:竹苞松茂。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負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文獻考據。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負苞”指兩種草本植物:萯草和苞草。
- 萯草:見于《說文解字》,為“王萯”,具體種類已不可考。
- 苞草:南陽地區用作編織草鞋的植物,屬實用型草本。
2. 文獻出處
該詞源自東漢王符《潛夫論·論榮》:“中堂生負苞,山野生蘭芷。”
- 此句以“負苞”(普通草類)與“蘭芷”(香草)對比,喻指人才或品德的優劣不取決于出身環境。
3. 考據争議
學者對“負苞”的釋義存在分歧:
- 俞樾(清代學者)認為“負”是“萯”的誤寫,主張指兩種草。
- 楊慎(明代學者)在《丹鉛總錄》中提出“負苞”可能指朽木菌,但此說接受度較低。
4.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修辭中的隱喻表達。
參考資料建議
若需深入考據,可查閱《潛夫論》原文及彭铎校正版、俞樾《諸子平議》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苞》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未開放的花苞。下面是關于《負苞》漢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負苞》由貝部和艹部構成。貝部位于左邊,艹部位于右邊。它的總筆畫數是13。
來源:
《負苞》是中國古代漢字,具有悠久的曆史。它的字形由象征“貝”的貝部和象征“草”的艹部組成,把未開放的花苞形象的描繪出來。
繁體字:
《負苞》的繁體字是「負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有人用不同的方式書寫《負苞》。例如,在篆書時期,它的字形有所不同,但整體保持花苞的形狀。
例句:
1. 花未綻放,依然負苞,靜候春風。
2. 枝頭的花苞正負苞待放,給人一種期待的感覺。
組詞:
與《負苞》相關的組詞有:開苞、負重、負擔等。
近義詞:
與《負苞》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未開放、未綻放等。
反義詞:
與《負苞》意思相反的詞語是:開放、綻放。
希望以上内容符合您的要求。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