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攝的意思、假攝的詳細解釋
假攝的解釋
暫時代行職權。《荀子·儒效》:“天子也者,不可以少當也,不可以假攝為也。”《晉書·張茂傳》:“吾遭擾攘之運,承先人餘德,假攝此州,以全性命,上欲不負 晉 室,下欲保完百姓。”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 靖康 之後,時方用兵,急於人才,故士大夫多奪哀起復。自是凡軍假攝,有不待朝命而行者。”
詞語分解
- 假的解釋 假 ǎ 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與“真”相對:假山。假話。假冒。假釋。假死。虛假。真假。弄虛作假。 借用,利用:假借。假貨。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為自己辦事)。假公濟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
- 攝的解釋 攝 (攝) è 拿,吸取:攝取。攝像。攝影。攝食。 保養:攝生。攝重(恘 )。珍攝。 代理:攝行(妌 )(代職務)。攝政(代君主管理國家)。 捕捉:勾攝。 迫近:“攝乎大國之間”。 古同“懾”,怕,使
專業解析
假攝是中古漢語音韻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廣韻》音系中歸納的十六韻攝之一。其核心特征體現在韻母結構和聲調分布上,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音韻地位
假攝屬中古二等開口呼,包含《切韻》時代的麻韻字,主要對應中古音系中的平聲馬韻、去聲禡韻。該韻攝字在中古拟音中多讀為a韻母,如《韻鏡》所載"麻"字拟音為ma(王力《漢語音韻》)。其聲母分布涵蓋見組、幫組、來母等,形成"家、巴、茶"等典型音節結構。
二、音變軌迹
從曆時演變觀察,假攝字在近代漢語中産生顯著分化:
- 普通話形成*-a/-ia/-ua三級韻母格局,如"沙[ʂa]"、"家[tɕia]"、"瓜[kua]"
- 吳語區保留單元音特征,蘇州話"馬"讀[mo]
- 粵方言存在文白異讀現象,廣州話"下"文讀[haː],白讀[haː](丁聲樹、李榮《漢語音韻講義》)
三、文獻例證
《康熙字典》卯集中收錄假攝字47個,其中"奼"字注:"丑亞切,音詫,與姹同",顯示中古徹母二等音特征。《切韻考》卷三特别标注假攝開口字存在重紐現象,如"巴"與"葩"的聲韻配合差異(陳澧《切韻考》)。
網絡擴展解釋
“假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基本含義
- 暫時代行職權: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指在特定情況下臨時代理或暫時代理某職務或權力。例如《荀子·儒效》提到“天子不可假攝”,強調重要職位不能隨意由他人代理。
2.詳細解釋
- 曆史背景: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官員因戰亂、緊急事務等原因臨時接管職務。如《晉書·張茂傳》記載張茂“假攝此州,以全性命”,即因局勢動蕩暫代州職。
- 權力合法性:該詞隱含“非正式授權”的意味,常與正式任命形成對比。例如宋代《雞肋編》提到“軍假攝有不待朝命而行者”,說明某些情況下代理行為可能未經朝廷批準。
3.其他可能的解釋
- 僞裝權威:部分現代解釋認為“假攝”可引申為“假裝威嚴,僞裝成官員”(如),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衍生理解。
4.使用場景
- 古代政治、軍事文獻中常見,如描述官員代理職務或臨時掌權。
-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日常口語中使用較少。
5.古籍例證
- 《荀子》:“天子也者,不可以少當也,不可以假攝為也。”
- 《晉書·張茂傳》:“假攝此州,以全性命。”
若需進一步探讨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荀子》《晉書》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暗夫碑阙避寇薄宦伯姬引不効不知深淺漕道秤薪量水赤口日赤明痤人調腔搤臂齧指餓殺風顛分枝蚹行宮花詭策詭陋杭綢圜阙虎頭蛇尾界定潔流雞缸敬信錦繡腸吉主昆山調了不相屬樂禍幸災馬鬣一滴密谟名姓木印記拏雲憑重蒲且潛難乞佛禽息鳥視求丐七液任父如振落葉商飈沈博絶麗飾樂四品樂恬而跳躂吐棄萬族五绔無聞相樛仙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