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禅宗認為人之自有的心性即是佛心,因其永久不變,猶如印契,故名之為“佛心印”,省稱為“佛印”。 唐 高適 《同馬太守聽九思法師講金剛經》詩:“心持佛印久,摽割魔軍退。”
(2). 宋 僧,名 了元 。字 覺老 ,與 蘇轼 、 黃庭堅 相友善,能詩。 哲宗 元符 元年圓寂。《醒世恒言·佛印師四調琴娘》:“ 佛印 時時把佛理曉悟 東坡 , 東坡 漸漸信心。” 清 孫枝蔚 《登妙高堂》詩:“ 佛印 蘇公 在何處,高臺未入 雍門 彈。”參閱《續傳燈錄》卷五、《建中靖6*國續燈錄》卷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佛印漢語 快速查詢。
“佛印”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具體如下:
佛印由“佛”與“印”組成,字面指佛陀或佛教的印記,比喻事物的真實本質或核心特征。例如,佛教經典或修行中的核心教義可視為“佛印”。
在禅宗思想中,佛印指“佛心印”,即人本自具足的佛性,具有永恒不變的特質,如同印契般不可動搖。唐代詩人高適在《同馬太守聽九思法師講金剛經》中寫道“心持佛印久,摽割魔軍退”,強調通過修持佛性來抵禦外魔幹擾。
宋代高僧佛印禅師(1032–1098),法名了元,字覺老,是著名的文學僧,與蘇轼、黃庭堅交好,常以詩文唱和。傳說中他多次點化蘇轼,使其領悟佛理,相關故事見于《醒世恒言·佛印師四調琴娘》等作品。
“佛印”既是佛教術語,也是曆史人物名號。禅宗強調其内在佛性,文學典故則賦予其人文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佛印禅師生平,可參考宋代史料或相關文學作品。
佛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指佛陀的印記或标記。它是佛教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代表了佛陀的存在和教誨。佛印也可以指代佛教經典中的奧義、法理或者*********修行的痕迹。
佛印的第一個字“佛”是由“亻”(人偏旁)和“弗”(音符)組成的。第二個字“印”則是由“卩”(印章部首)和“㐄”(音符)構成的。它們的總筆畫數分别是“7”和“9”。
佛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印章文化,*********将佛陀的形象或精神内涵刻在印章上,用以印證教義。隨着時間推移,佛印逐漸演化為一種象征,代表了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繁體字中的佛印依然保留着相同的字形。“佛”字的結構稍微複雜,但基本保持了“人”和“弗”的組合。“印”字的形狀也沒有太大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佛印的字形有些許差異。“佛”字采用了“彐”(人偏旁的古體)替代“亻”,字形稍微有所不同。另外,“印”字書寫時更加簡化,沒有印章部首的加入。
1. 他欣賞佛教的智慧和佛印所代表的意義。
2. 這個寺廟的牆上刻有佛陀的佛印。
3. 修行者希望通過參悟佛印來實現内心的淨化。
佛教、佛徒、佛陀、佛經、佛理
佛號、佛家、佛像、佛事、佛法
魔印、邪印、惡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