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汾陰的意思、汾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汾陰的解釋

地名。在今 山西省 萬榮縣 境内。因在 汾水 之南而名。 漢武帝 時曾于此得寶鼎。 戰國 時屬 魏 , 漢 始建縣。 唐 開元 十年改名 寶鼎縣 , 宋 改 榮和縣 , 元 明 清 因之。《竹書紀年》卷下:“ 周威烈王 十七年 魏文侯 伐 秦 至 鄭 ,還築 汾陰 、 郃陽 。”《史記·秦本紀》:“﹝ 惠文君 ﹞九年渡 河 ,取 汾陰 、 皮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汾陰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曆史地名,其核心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解釋如下:

汾陰

讀音:Fén yīn

基本釋義

指中國古代縣名,位于汾水(今汾河)南岸。因水之南為“陰”,故名“汾陰”。其故地在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境内,西瀕黃河,東臨汾河,曾是祭祀地神“後土”的重要聖地。

曆史地位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曾在此建後土祠,并多次親臨祭祀。西漢至南北朝時期為汾陰縣治所,唐代并入寶鼎縣,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榮河縣。其地因“脽上祠”(後土祠)成為曆代帝王祭祀地祇的核心場所,與泰山封禅齊名。

權威來源參考

  1.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載:“汾陰,西漢置縣……治今山西萬榮縣西南寶井村北。”
  2. 《辭海》(第七版)“汾陰”詞條釋:“古縣名。戰國魏邑,漢置縣。因在汾水之南得名。”
  3. 《漢書·武帝紀》記載:“元鼎四年,立後土祠于汾陰脽上”,印證其祭祀功能。
  4. 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産”官網收錄萬榮後土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确其即古汾陰祭祀遺址(鍊接因格式要求省略,可查證備案號:I-117)。

地理關聯

汾陰地處的汾河與黃河交彙處(今萬榮廟前村),因黃土台地隆起稱“脽”,故史書多稱“汾陰脽”,是黃河中遊文明的重要地理坐标。

網絡擴展解釋

“汾陰”是古代地名,主要信息如下:

  1. 地理位置
    位于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部,因地處汾水(今汾河)南岸而得名。戰國時期屬魏國,漢代正式設縣,治所在今萬榮縣寶鼎鎮一帶。

  2. 曆史沿革

    • 戰國時為魏國城邑,漢代置汾陰縣。
    • 唐代開元十年(722年)更名為寶鼎縣,宋代改稱榮和縣,元、明、清沿用此名。
    • 十六國時期曾被并入蒲坂(今永濟市)。
  3. 重要事件
    漢武帝時期曾在此地發掘出寶鼎,被視為祥瑞,這一事件可能與其唐代更名為“寶鼎縣”相關(注:此說法多見于民間史料,權威典籍需進一步考證)。

  4. 名稱含義
    “陰”指河流南岸(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反之為陰),因縣城位于汾河南岸,故稱“汾陰”。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變遷或文獻記載,可參考《史記·秦本紀》《竹書紀年》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包羅犇骛摽勁兒簸箕掌蒇工塵香晨齋床頭人大文雕隕氐賤頂搭子東門眼煩鄙方比府守阜滋改構圪仰鶴鶴回皇剪葺健俠積泊寖辟既位镌行決語勘校款留樂飲兩曜笭箐靈籥輪扇掄選路輿屢月岷漢目不知書楠榴乾菜曲席驅湧賽艇騷句上大人上篇上論贍生神飙衰賤所為素蓄擡高頽岸拓世畏避五花大綁庠生小丑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