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oral character]∶品質性格
(2) [nature]∶指動植物品種的性質
品質性格。《宋書·孝武帝紀》:“庶簡約之風,有孚於品性。” 夏曾佑 《小說原理》:“人多中材,仰而測之,以度君子,未必即得君子之品性。” 王國維 《曲錄序》:“追原戲曲之作,實亦古詩之流;所以窮品性之纖微,極遭遇之變化。” 沉從文 《菜園》:“這種品性同趣味卻全出之于母親的陶冶。”
“品性”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品性(拼音:pǐn xìng)指品質性格,涵蓋道德觀念、行為準則、責任感等内在特質。它不僅用于描述人類,也可指動植物品種的性質特征。
維度 | 品性 | 性情 |
---|---|---|
來源 | 後天理性調整 | 先天生物本能 |
表現 | 可控的自覺行為 | 無意識的自然傾向 |
穩定性 | 可隨意識改變 | 幾乎不可變 |
例證 | 通過教育培養出的責任感 | 天生的急躁或溫和傾向 |
(對比依據:)
如需進一步探讨品性培養方法或相關哲學理論,可參考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如、3、5)。
《品性》這個詞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口》和《心》。口部表示的是與口有關的事物,心部表示的是與心有關的事物。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0畫。
《品性》指的是一個人或事物的品質和性格特點。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中,《品》指的是品質、性質,表示對事物的評價;《性》指的是個體内在的本質和特點。
《品性》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品性」。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常是将《品》寫作「甹」,而《性》寫作「精」。
1. 他的品性高尚,受到了大家的敬重。
2. 她溫文爾雅的品性讓人感到愉悅。
1. 品質:指物品或人的品級、品種、質量等。
2. 性格:指個體在思想、情感和行為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特點。
1. 品行:指個體在特定情境下表現出來的行為。
2. 品德:指個體對于事物的評判和道德準則的秉持。
1. 惡性: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不良的或有害的性質。
2. 志性:指個體固定的志向、意向和決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