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oral character]∶品質性格
(2) [nature]∶指動植物品種的性質
品質性格。《宋書·孝武帝紀》:“庶簡約之風,有孚於品性。” 夏曾佑 《小說原理》:“人多中材,仰而測之,以度君子,未必即得君子之品性。” 王國維 《曲錄序》:“追原戲曲之作,實亦古詩之流;所以窮品性之纖微,極遭遇之變化。” 沉從文 《菜園》:“這種品性同趣味卻全出之于母親的陶冶。”
品性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指人的品質與性格特征,強調個體在道德、行為及心理層面的綜合表現。以下為權威解析:
品質與性格的統稱
指人的内在道德修養、行為習慣及心理特質的總和。如《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定義為“人的品質和性格”,強調其包含道德判斷(如正直、誠實)與性格特征(如堅毅、溫和)的雙重屬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道德行為的外化表現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解釋為“人的品質性格”,側重其通過言行反映的内在道德标準,如“品性端方”形容為人正直守禮。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詞彙 | 側重點 | 示例 |
---|---|---|
品性 | 道德與性格的結合 | 品性高潔,待人寬厚 |
品德 | 純粹道德修養 | 品德高尚,廉潔自律 |
品格 | 行為格調與價值取向 | 藝術品格,人格魅力 |
“品性”由“品”(等級、德行)與“性”(本性、特質)複合構成,最早見于《後漢書·皇後紀》:“品性貞淑”,形容女子德性堅貞。明清小說(如《紅樓夢》)廣泛用于人物評價,現代漢語中延續其道德與人格的雙重内涵。
來源:許慎. 說文解字(注音版)[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來源:教育部.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Z]. 2017.
“品性”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品性(拼音:pǐn xìng)指品質性格,涵蓋道德觀念、行為準則、責任感等内在特質。它不僅用于描述人類,也可指動植物品種的性質特征。
維度 | 品性 | 性情 |
---|---|---|
來源 | 後天理性調整 | 先天生物本能 |
表現 | 可控的自覺行為 | 無意識的自然傾向 |
穩定性 | 可隨意識改變 | 幾乎不可變 |
例證 | 通過教育培養出的責任感 | 天生的急躁或溫和傾向 |
(對比依據:)
如需進一步探讨品性培養方法或相關哲學理論,可參考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如、3、5)。
坌湧博措長解嘗麥逞才傳為笑柄黜幽陟明次車村甿殚殘敵區東陵侯鋒镝輔和高級工部構造地震國綱咍籲揮拍狐魅火院結驷列騎解題擊斬觖觖絶群拔類康健靈柩柳浪慺慺麓麓猛趫趫藐躬末學蓬矢憑脈前頭蜷蹜衢盤三豕涉河三陽節深謀收禽蜀相軍營思情送女隨駕遂行泰山府君退抑圖說緼着無有倫比相悖現金賬顯着霄旰小友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