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過的意思、怙過的詳細解釋
怙過的解釋
堅持錯誤。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乾稱下》:“始亦有意於善,而過則終成乎惡矣…… 王介甫 之所以怙過而取之於天下也。” 清 方苞 《記百川先生遺言》:“人不可以好名相疑,己不可怙過而謂民言不當。”
詞語分解
- 怙的解釋 怙 ù 依靠,仗恃:怙勢。怙恃(亦為父母的代稱)。怙亂(乘禍亂之際謀取私利)。怙惡不悛(堅持作惡,不肯悔改)。失怙(失了父親)。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過的解釋 過 (過) ò 從這兒到那兒,從此時到彼時:過江。過賬。過程。過渡。過從(交往)。經過。 經過某種處理方法:過秤。過磅。過目。 超出:過于。過度(?)。過甚。過獎(謙辭)。過量(刵 )。過剩。過猶不及
網絡擴展解釋
“怙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ù guò,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明知錯誤卻堅持不改,帶有固執己見、縱容過失的貶義色彩。例如,縱容他人犯錯或自身拒絕改正錯誤時可用此詞。
字詞拆解
- 怙:本義為“依靠、依賴”(如“怙勢”),引申為“堅持”(如“怙惡不悛”指堅持作惡不改)。
- 過:指“過失、錯誤”。
- 組合含義:通過“怙”的“堅持”與“過”的“錯誤”結合,強調對錯誤的頑固态度。
詳細解釋
- 主觀性:常用于描述明知行為有錯,卻因私利、偏見或傲慢而拒絕改正。例如清代方苞在《記百川先生遺言》中批評“怙過而謂民言不當”,即指責當權者無視民意。
- 曆史用例:
-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提到王安石(王介甫)“怙過而取之於天下”,暗諷其變法中固執己見。
- 古文中多用于批判官員或權威人物的剛愎自用。
使用場景
- 文學批評:評價曆史人物或文學角色的性格缺陷。
- 現實語境:形容職場、家庭中堅持錯誤決策或行為的人。
- 近義詞:怙惡不悛、執迷不悟;反義詞:知錯能改、從善如流。
“怙過”不僅指個人堅持錯誤,也隱含因權力或地位而縱容錯誤延續的社會現象。其核心在于“明知故犯”,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對象是自身還是他人。
網絡擴展解釋二
怙過
怙過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hù guò”,意思是依靠幫助或依附别人過日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怙(hu)為左右結構,部首為心,總計7個筆畫。
過(guò)為右半部結構,部首為辶(辵),總計6個筆畫。
來源及繁體
怙過這個詞來源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君子固不怙過人,過人有失志矣。”繁體字為「憫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怙過的寫法有所變化,多種變體漢字都代表着“怙過”這個意思。比如:懷過、慮過、惠過等。
例句
1. 孩子怙過父母的親情,才能茁壯成長。
2. 公司怙過合作夥伴的支持,才能發展壯大。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怙恃、怙恃愛、怙恃情
近義詞:依附、依靠、倚賴
反義詞:獨立、自立、自力更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