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死亡。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詩之三:“錦裡春光空爛熳,瑤墀侍臣已冥寞。” 唐 白居易 《過敷水》詩:“ 秦氏 雙蛾久冥寞, 蘇臺 五馬尚蜘蟵。”
(2).指死者。《後漢書·張奂傳》:“父母朽骨,孤魂相託,若蒙矜憐,壹惠咳唾,則澤流黃泉,施及冥寞,非 奂 生死所能報塞。”參見“ 冥漠 ”。
(3).指陰間。《舊唐書·劉邺傳》:“﹝ 李德裕 ﹞傾以微累,竄於遐荒,既迫衰殘,竟歸冥寞。”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盧仆射從史》:“僕射去人寰久矣,何不還生人中,而久處冥寞?”
(4).猶冥寂,玄默。 唐 岑參 《文公講堂》詩:“豐碑文字滅,冥寞不知年。” 宋 蘇轍 《題王生畫三蠶蜻蜓》詩之二:“一飽困竹稍,凝然反冥寞。” 金 吳激 《夜泛渦河龍潭》詩:“圖經記父老,冥寞年歲多。”
(5).幽深貌。 唐 杜甫 《萬丈潭》詩:“青溪含冥寞,神物有顯晦。” 唐 李商隱 《井泥四十韻》:“下去冥寞穴,上承雨露滋。”
(6).指蒼天。 唐 楊巨源 《别鶴》詩:“雄飛戾冥寞,此意何由傳。”
(7).廣漠無際貌。 明 夏邦谟 《思友賦寄楊用修》:“謇廓落而冥寞兮,阻容與以優遊。”
“冥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íng mò,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死亡
本義為生命的消逝,常見于詩文表達對逝者的哀悼。例如:
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之三:“錦裡春光空爛熳,瑤墀侍臣已冥寞。”
白居易《過敷水》:“秦氏雙蛾久冥寞,蘇台五馬尚蜘蟵。”
指死者或陰間
延伸為對亡者的代稱或陰間的描述。如《後漢書·張奂傳》提及“澤流黃泉,施及冥寞”,以及《舊唐書·劉邺傳》中“竟歸冥寞”,均指向逝者或幽冥之境。
幽深、玄默的意境
形容環境幽暗深遠或心境沉寂。例如“幽深貌”“廣漠無際貌”等義項,常見于對自然或抽象狀态的描繪。
代指蒼天或廣袤空間
少數語境中借指天空或遼闊無際的景象,如“指蒼天”“廣漠無際貌”。
“冥寞”的核心語義圍繞“死亡”展開,但在不同語境中可引申為陰間、幽深、蒼天等,兼具具體與抽象的雙重意涵。其用法多見于古代文學與曆史文本,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上述标注的古典詩文及史書原文。
冥寞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黑暗寂寞無人的狀态或環境,在這種狀态下,人們感到孤獨和無助。
冥的拆分部首是冖,筆畫數為4;寞的拆分部首是宀,筆畫數為6。
冥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泰誓》:“亦顯亦暗,和于冥寞。”該句意思是光亮和黑暗都有出現,融入到了冥寞之中。
冥寞的繁體字為「冥寞」。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冥寞作為一個較為普通的詞語,其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區别。
1. 在大雨無人的深夜,整個城市顯得異常冥寞。
2. 長時間的漂泊讓她感到極度的冥寞和孤獨。
冥冥、寂寞、冥思、冥想
孤寂、寂寥、荒涼、冷落
熱鬧、喧嚣、繁華、熱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