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戈的意思、包戈的详细解释
包戈的解释
把武器裹扎起来。谓偃武修文。语本《礼记·乐记下》:“ 武王 克 殷 返 商 ……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孔颖达 疏:“或以虎皮有文,欲以见文止武也。” 宋 欧阳修 《东阁雨中》诗:“瑶图新嗣圣,玉塞久包戈。” 宋 司马光 《辞免馆件札子》:“况圣朝包戈,专以文德怀抚北夷。”
词语分解
- 包的解释 包 ā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装。包饺子。 包好了的东西:邮包。背(坕 )包。 装东西的袋:书包。皮包。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包括。包举(总括)。包容。包涵。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总揽,
- 戈的解释 戈 ē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乶 )戈。倒(僶 )戈。枕戈待旦。 姓。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包戈”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包戈”字面意为“包裹兵器”,引申为停止战争、推行文治的行为。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礼记·乐记下》,记载周武王克殷后“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象征以文德取代武力统治。
2.历史典故与出处
- 《礼记》记载:武王将兵器倒置并用虎皮包裹,孔颖达注释称“虎皮有文,欲以见文止武”,强调通过礼仪文教实现和平。
- 宋代文人的引用:
- 欧阳修在《东阁雨中》写道:“瑶图新嗣圣,玉塞久包戈”,表达对长期和平的赞颂。
- 司马光《辞免馆件札子》提到宋朝“包戈,专以文德怀抚北夷”,体现以文化安抚边疆的策略。
3.用法与扩展含义
- 偃武修文的象征:多用于描述政权从军事扩张转向文治教化,如“卧鼓包戈,与天下安于无事”。
- 文学修辞:在古诗文中常作为和平盛世的意象,例如“玉塞久包戈”。
4.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包戈”作为古代兵器的一种形态(类似矛),但此义项较少见于经典文献,可能与原词本义存在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诗词背景,可参考汉典、沪江在线词典等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包戈这个词的意思
包戈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的意思是指一个装载东西的袋子或包裹。它可以用于形容各种不同的包装物,如布袋、纸袋、背包等。包戈通常用于描述容器的形状、材料或使用途径。
拆分部首和笔画
包戈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包的部首是勹,代表包含或遮蔽。戈的部首是戈,代表古代的兵器戈。总共需要5画来书写这个词。
来源和繁体
包戈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它的字形和音义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繁体字中,包戈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包戈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它的形状和现代汉字基本相同,只是书写的笔画可能略有差异。
例句
1. 她用一个纸袋包起了新买的书。
2. 这个背包很结实,可以装下很多东西。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包裹、包装、包袱、包带
近义词:袋子、袋、包
反义词:散装、散落、散乱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