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武器裹扎起来。谓偃武修文。语本《礼记·乐记下》:“ 武王 克 殷 返 商 ……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孔颖达 疏:“或以虎皮有文,欲以见文止武也。” 宋 欧阳修 《东阁雨中》诗:“瑶图新嗣圣,玉塞久包戈。” 宋 司马光 《辞免馆件札子》:“况圣朝包戈,专以文德怀抚北夷。”
"包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将兵器包裹、收藏起来,引申为停止战争、休兵罢战,象征和平的意愿或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合成词义:将兵器包裹封存,表示止息干戈、追求和平。
“包戈”典出《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包戈卷甲”,指将武器包裹、铠甲卷收,形容罢战休兵。后世以此喻“化干戈为玉帛”,如唐代诗人杜牧《感怀诗》云:“包戈卧鼓,天下晏然。”
该词属书面语,多用于:
释“包戈”为“收藏兵器,止息战事”,引《晋书》例证。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6
释义:“卷甲包戈,谓息兵停战。”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1225-1
注“包”含“裹藏”义,“戈”为兵器代称,复合词表休战。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4932-3
(注:因古籍工具书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实体书信息以确保来源可查证。)
“包戈”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包戈”字面意为“包裹兵器”,引申为停止战争、推行文治的行为。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礼记·乐记下》,记载周武王克殷后“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象征以文德取代武力统治。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包戈”作为古代兵器的一种形态(类似矛),但此义项较少见于经典文献,可能与原词本义存在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诗词背景,可参考汉典、沪江在线词典等权威来源。
八邪杯茗并存不悖朝鞾寸心不昧错认水丹旌到庭颠张断壁頽垣佛牙赋税浮翳固项洪泛后起间揘毕护痛脚头乱金晕浚浚科集酷裂潦潦凌扰楼店务露店逻哨録问毛疵眉轩梦梓免臣磨豆腐攮子乾没青剑起溲痊安如醉如狂删定官折铛神女庙射蛇慑惴食不果腹使不着螫乳水南山人书缺有间浽溦铁板铜琶铁衣郎铜锣完辑万籁委聚沃头小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