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鼎抃牛的意思、扛鼎抃牛的詳細解釋
扛鼎抃牛的解釋
扛鼎:把鼎舉起來。抃牛:把兩頭相鬥的牛位開。能把鼎舉起來,能把相鬥的兩頭牛拉開。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詞語分解
- 扛鼎的解釋 .舉鼎。《吳子·料敵》:“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彯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劉良 注:“扛、揭,皆舉也。” 清 薛雪 《一瓢詩話》:“若七古則一韻為難,苟非筆力扛
- 抃牛的解釋 兩手拉開相鬥的牛。喻有超人勇力。 漢 揚雄 《法言·淵骞》:“ 秦 悼武 、 烏獲 、 任鄙 ,扛鼎抃牛,非絶力邪?”
網絡擴展解釋
“扛鼎抃牛”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讀音與字面含義
- 拼音:gāng dǐng biàn niú(注意“扛”在此讀作“gāng”,意為“舉起”,而非“káng”)。
- 分解釋義:
- 扛鼎:指用雙手舉起沉重的鼎(古代祭祀或烹煮用的青銅器),象征力量非凡。
- 抃牛:指分開正在争鬥的兩頭牛,比喻以強力制服兇猛之物。
2.整體含義
形容人勇武有力、超越常人,既能舉起重鼎,又能制服猛獸,常用來贊美非凡的體魄或能力。
3.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
- 漢代揚雄《法言·淵骞》進一步引用:“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也?”。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書面語,贊頌曆史人物或比喻現代人承擔重任、直面挑戰的魄力,如:“他如扛鼎抃牛般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
5.辨析與擴展
- 常見誤讀:因“扛”在現代多讀“káng”,需注意此處特殊讀音“gāng”。
- 近義成語:力能扛鼎、拔山蓋世。
總結來說,這個成語通過誇張的意象,生動展現了超越常人的力量與膽識,既有曆史厚重感,也適用于激勵性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意思
《扛鼎抃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能力出衆,能夠勝任非常重要的任務或工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扛鼎抃牛》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扌、工、牛,共計7個筆畫。
來源
《扛鼎抃牛》最早出現在《史記·邬迅聞者傳》,形容邬迅年輕時才力超群,有才華出衆的表現。
繁體
《扛鼎抃牛》的繁體為「扛鼎抃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扛鼎抃牛》可以寫作「扛鼎抃牛」。
例句
他的能力真的很強,簡直就是個能夠《扛鼎抃牛》的人。
組詞
組詞:扛鼎、抃牛。
近義詞
近義詞:能力卓越、胸懷廣闊。
反義詞
反義詞:手無縛雞之力、無能為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