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憤然的意思、憤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憤然的解釋

[in anger] 憤怒的樣子

憤然離去

詳細解釋

(1).奮發貌。《淮南子·人間訓》:“ 孔子 讀《易》《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 宋 王禹偁 《鹽池八十韻》序:“天實惠我,使之補亡……遊覽之際,憤然成章。”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禦者矣。”

(2).氣憤貌。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下:“ 楊 劉 之學盛于一時,其裁割纂組之工極矣, 石介 憤然以為破碎聖人之道,著論排之甚力。” 明 李贽 《開國小叙》:“蓋自其託身 皇覺寺 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污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之矣。” 沙汀 《淘金記》二五:“‘什麼叫面子哇?’******憤然作色地說,連自己也沒料到地變激昂了,‘我的面子早丢完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憤然

本義:指因不滿或受刺激而情緒激動、發怒的樣子,強調憤怒情緒的外在表現。

引申義:可形容态度堅決、帶有強烈反抗意味的行為,隱含對不公的抗議。

用法特征

  1. 詞性:形容詞,多作狀語(如“憤然離去”)或定語(如“憤然的神情”)。
  2. 語境:常見于受委屈、遭背叛或目睹不公時的反應,如“他憤然揭露真相”。
  3. 情感強度:較“生氣”更強烈,較“暴怒”更克制,體現隱忍的憤怒。

經典例句

魯迅《藥》:“他突然憤然地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刻畫人物對壓迫的激烈反抗情緒。

權威來源

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3. 魯迅. 《藥》. 收錄于《呐喊》, 新潮社, 1923.

網絡擴展解釋

“憤然”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fèn rán,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憤怒的樣子。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指因不滿或受刺激而表現出氣憤、發怒的神态或行為。
    • 例:“憤然離去”,“憤然作色”。
  2. 近義詞:憤怒、惱怒、忿然。
  3. 反義詞:欣然、平靜、淡然。

二、詞源與典故

  1. 古代文獻引用:
    • 最早見于《淮南子·人間訓》:“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此處“憤然”意為因感慨而情緒激憤。
    • 宋代韓淲《澗泉日記》提到石介因不滿學派風氣“憤然著論”,體現了對不公的強烈反應。
  2. 古今演變:古義中偶有“奮發”之意(如“憤然成章”),但現代多用于負面情緒表達。

三、用法與語境

  1. 常見搭配:
    • 動詞:憤然離開/投訴/指責。
    • 副詞:憤然地/憤然道。
  2. 適用場景:
    • 描述因不公、受辱等引發的激烈情緒反應。
    • 例:“商家欺詐行為遭曝光後,消費者憤然投訴”;“他憤然撕毀合同,轉身離去”。

四、相關辨析


五、跨文化視角

法語中可譯為“avec indignation”(義憤地)或“furieusement”(狂怒地),體現了情緒強度的差異。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奧理白端北徼弁組并坐裁月镂雲臭烘烘,臭烘烘的傳叙楚調曲初服從馬打毛衣彈無虛發大象口裡拔生牙達制鄧惠點充豆秧鄂博放懶飛來飛去鳳頭符扈該練诰令挂號寡陋館僚國破家亡鶴姿紅參灰飛沖素紀綱驚馬龛敵客牀累時列石靈敏度鸾蓋緑桐馬質命日目眚排奧疲隸裒取喬主張清芬青鼠青髓俅俅劬勤宂人色智彈絲謄録所頭蝨危墜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