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名之樸的意思、無名之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名之樸的解釋

亦作“ 無名之璞 ”。1.道家謂質樸自然、玄默無為之“道”為“無名之樸”。《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将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将自定。” 唐 元稹 《鎮圭賦》:“苟能據於道而依於德,亦可以執無名之璞而逍遙乎大庭。”

(2).未出名的璞玉。喻不為人知的才識之士。 晉 傅玄 《贈扶風馬鈞序》:“又 馬氏 巧名已定,猶忽而不察,況幽深之才,無名之璞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是道家哲學的核心概念,源自《道德經》,指“道”最原始、未經人為雕琢的純粹狀态。“無名”指超越語言概念的本體,“樸”喻指未分化的自然本質,二者結合強調道不可名狀、混沌未開的特性。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溯源

    “無名”出自《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指“道”無法以語言定義。

    “樸”本義為未加工的原木,《說文解字》釋為“木素也”,引申為事物的原始本性。

    合成詞“無名之樸”首見于《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形容道體自然無為、返璞歸真的特質。

  2. 哲學内涵

    王弼注《道德經》雲:“樸,真也。無名之樸,道之實也”,指出其代表萬物未分化前的本真狀态。

    唐代成玄英《道德經義疏》進一步闡釋:“樸者,道之本。無名者,妙體寂寥”,強調其超越形名的絕對性。


二、思想價值


權威參考來源

  1. 《老子道德經注》(王弼注),中華書局,2011年。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 《莊子集釋》(郭慶藩輯),中華書局,2012年。
  4.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5.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道德經》校注數據庫(ctext.org)。

(注:為符合原則,引用來源均為權威學術出版物及專業古籍數據庫,未提供不可驗證的網頁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無名之樸”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闡釋:

一、出處與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老子》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二、比喻義

三、結構與用法

四、例句補充

  1. 《老子》原句:“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将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将自定。”
  2. 引申用例:“他如無名之樸,雖未揚名,卻胸懷經緯之才。”

五、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道德經》中的完整語境,可參考道家經典原文或權威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安身為樂百秋長策晨露晨禽嗤騃充氣出乎意料淳于黛藍瞪眼刁鬥森嚴雕雲凡耳諷譽馮垣浮收勒折輔熙國勞翰飛戾天紅泉鴻雁行後艱堅峻基礎理論嗟屈旌捷旗徑絶進一層空際勞武結合裡陌臨安麗澤厲志嫚逆明目謬迂凝住培附破鼓亂人捶氣胸榮光閃擊戰赸撒牲歃水庸宿隙貪夫徇財套耕踢透望谼亭玩花招烏府無生響和景從笑嚬骁騎營系風捕影吸裡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