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之樸的意思、無名之樸的詳細解釋
無名之樸的解釋
亦作“ 無名之璞 ”。1.道家謂質樸自然、玄默無為之“道”為“無名之樸”。《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将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将自定。” 唐 元稹 《鎮圭賦》:“苟能據於道而依於德,亦可以執無名之璞而逍遙乎大庭。”
(2).未出名的璞玉。喻不為人知的才識之士。 晉 傅玄 《贈扶風馬鈞序》:“又 馬氏 巧名已定,猶忽而不察,況幽深之才,無名之璞乎?”
詞語分解
- 無名的解釋 ∶沒有名稱或名聲師出無名 ∶沒有緣由或說不清緣由的無名火詳細解釋.沒有名聲,聲名不顯于世。《國語·晉語一》:“為人子者,患不從,不患無名。” 漢 嚴忌 《哀時命》:“時曖曖其将罷兮,遂悶歎而無名。
- 樸的解釋 樸 (樸) ǔ 沒有細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飾:樸素。樸實。樸厚。樸質。 樸 ò 落葉喬木,葉橢圓形,上部邊緣有鋸齒,花細小,色淡黃,果實球形,黑色,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器具。 樸 ō 〔樸刀〕古代的
網絡擴展解釋
“無名之樸”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闡釋:
一、出處與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老子》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 道家哲學層面:指代“道”的本質特性,即未經雕琢、自然質樸的狀态。道家認為“道”無為而無不為,以自然本真統攝萬物,這種玄默無為的特質被稱為“無名之樸”。
二、比喻義
- 未顯之才:比喻未被發現或未成名的才識之士,如同未經雕琢的璞玉。如晉代傅玄曾以“無名之璞”形容深藏不露的賢才。
三、結構與用法
- 讀音:讀作wú míng zhī pǔ(注意“樸”此處不讀piáo或pō)。
- 語法:偏正式結構,中性色彩,多作書面語賓語,如“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四、例句補充
- 《老子》原句:“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将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将自定。”
- 引申用例:“他如無名之樸,雖未揚名,卻胸懷經緯之才。”
五、相關擴展
- 近義詞:無名之璞(強調未加工的玉石狀态)。
- 哲學關聯:與“大道至簡”“見素抱樸”等道家概念一脈相承,均倡導返璞歸真。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道德經》中的完整語境,可參考道家經典原文或權威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是一個中文詞彙,由三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分别為:
- 無:拆分部首為無言部,筆畫為一劃。
- 名:拆分部首為口部,筆畫為四劃。
- 樸:拆分部首為木部,筆畫為五劃。
《無名之樸》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詞彙,其中的“無名”指的是沒有名氣、沒有聞名于世的意思,而“樸”則是指簡樸、樸素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無名之樸用繁體字寫作「無名之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無名之樸的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經曆了多個朝代的變遷。然而,這個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意義仍然相同。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的作品以無名之樸獲得大家的稱贊。
組詞
無名、無名小卒、無名氏、樸實、樸素、樸實無華。
近義詞
不出名、默默無聞、低調、樸實無華。
反義詞
有名、出名、高調、華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