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從時的意思、從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從時的解釋

順從時宜;順從時令。《左傳·僖公二十年》:“二十年春,新作南門。書,不時也。凡啟塞,從時。” 孔穎達 疏:“啟塞之事,猶得從宜而脩之。”《左傳·昭公七年》:“故政不可不慎也。務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 杜預 注:“順四時之所務。”《國語·越語下》:“臣聞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趨之,唯恐弗及。”《宋書·禮志一》:“古者從時脈土,以訓農功,躬耕帝籍,敬供粢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從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圍繞“順應時勢”、“把握時機”展開,體現了古人對于天時、機遇的重視。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順應時機、時勢

    • “從”意為“跟隨”、“依順”;“時”指“時機”、“時運”、“客觀形勢”。
    • 因此,“從時”的核心意思是主動地、有意識地順應當前的時機、潮流或客觀形勢行事,強調不違背時勢,抓住機遇。
    • 來源:《漢語大詞典》收錄了“從時”詞條,釋義為“順應時宜;隨時勢轉移”。(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第二版) [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 古籍例證與用法

    • 《周易·隨卦·彖傳》:“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此處“隨時”與“從時”意義相通)。孔穎達疏:“謂隨之其時,… 得時則天下隨之矣。” 意指萬物隨從適宜的時間而行動,意義重大。這體現了“從時”的哲學基礎,強調行動需符合天時、規律。
    • 《左傳·僖公二十年》:“隨以漢東諸侯叛楚。冬,楚鬥穀於菟帥師伐隨,取成而還。君子曰:‘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其中“量力而動”的思想與“從時”的審時度勢、不強求的内涵一緻。行動需衡量自身力量與客觀形勢(時)。
    • 《論語》中雖無直接“從時”一詞,但孔子思想中強調“時”的重要性,如“使民以時”(《學而》)、“山梁雌雉,時哉時哉!”(《鄉黨》),都體現了對時機、時令的尊重,是“從時”思想的體現。
    • 來源:以上古籍原文及注疏,如孔穎達《周易正義》、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等。(參考來源:曆代經典注疏本,如中華書局點校本《十三經注疏》)
  3. 現代理解與應用

    • 在現代語境中,“從時”可以理解為:
      • 審時度勢: 仔細分析研究現狀,估計形勢的發展變化。
      • 與時俱進: 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前進。
      • 把握機遇: 在合適的時機采取行動。
      • 順應潮流: 不逆勢而為,適應社會、科技、市場等發展趨勢。
    • 它常用于描述一種靈活、務實、不僵化的處世态度或行動策略。
    •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及語言學著作中對古語詞現代轉化的闡釋。(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 [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網絡擴展解釋

“從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從時”指順從時宜或時令,強調根據時間、季節或形勢的變化采取相應行動。其中“從”意為依順、遵循,“時”可指時間、季節或時勢。

二、古籍出處與具體應用

  1. 政治決策
    《左傳·昭公七年》提出治國需“擇人、因民、從時”,其中“從時”指順應時勢調整政策。
  2. 農業生産
    《宋書·禮志一》記載“古者從時脈土”,指根據季節規律耕作,如春種秋收,體現古代農事對時令的依賴。
  3. 行動準則
    《國語·越語下》以“救火追亡人”比喻“從時”,強調把握時機的重要性,需迅速行動以免錯失良機。

三、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從時”可引申為靈活適應環境變化,例如商業策略需“從時”調整以適應市場趨勢,或日常生活中遵循自然節律(如養生順應四季)。

四、相關詞彙辨析

通過古籍記載可見,“從時”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時間、自然的協調關系。具體解釋可參考《漢典》及《左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邊馬變遷楚痛倒海翻江點白點涴動人心魄東岩酒都釀額定值紡手蜰蟲酆琅粉色鈎巨孤特寒雰花勝忽雷火線胡說亂道叫號郊贈赍操激丹吉利金冠橘絡儈牛匡弼睽目餽挽括羽聯邊列都龍集漏卮論辯風生門旗冥界蓦山溪裊繞歐化青螭輕霞驅戶仞識論蹂籍三空生翠生物戰時藝宿雠通濫嗢噦下筆千言相遠象約先景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