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烽塵的意思、烽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烽塵的解釋

烽火和煙塵。借指戰亂。 元 宮天挺 《範張雞黍》第一折:“想 高皇 ,想 高皇 ,本亭長,區區 泗水 濱。将諸侯,西入 秦 ,不五年,掃清四海絶烽塵。” 明 高啟 《與劉将軍杜文學晚登西城》詩:“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塵。”《西湖佳話·三台夢迹》:“今天下承平日久,耳不聞兵戈鐵馬之聲,目不觀煙火烽塵之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烽塵,漢語複合詞,由“烽”與“塵”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戰争或邊患引發的烽火與煙塵,象征戰亂、動蕩的局勢。以下從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角度詳釋其義: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烽:

    指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信號。《說文解字》釋:“烽,燧候表也。邊有警則舉火。” 其本義為邊防哨所遇敵情時點燃的煙火,後引申為戰事信號(《漢語大詞典》)。

  2. 塵:

    原指飛揚的塵土,在戰争語境中特指兵馬奔馳揚起的煙塵,如“征塵”“戰塵”,喻指兵事紛擾(《古代漢語詞典》)。

  3. 烽塵合義:

    二字結合後,泛指戰争烽火與沙場煙塵,代指戰亂、兵禍或邊疆沖突。如明代何景明《點兵行》中“烽塵羽檄遍華夷”,即以“烽塵”喻指全國範圍的戰事動蕩(《明詩别裁集》)。


二、文學意象與文化内涵

在古典詩文中,“烽塵”常承載以下深層意蘊: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烽火和煙塵。借指戰亂”,引例清代顧炎武詩“十年天地幹戈老,四海蒼生吊哭深”,暗合“烽塵”所釀之民生凋敝(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

  2. 《辭源》(修訂本):

    釋作“戰火。烽火與煙塵”,強調其作為戰争代稱的文學功能(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四、經典文獻例證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2.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 許慎. 《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1963.
  4. 仇兆鳌. 《杜詩詳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79.
  5. 王琦. 《李太白全集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77.

(注:因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權威出版社版本信息,确保學術引用可靠性。)

網絡擴展解釋

“烽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文學引用

  1. 元曲例證:元代宮天挺在雜劇《範張雞黍》中寫道:“掃清四海絕烽塵”,描繪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的功績,以“烽塵”指代戰亂。
  2. 明代詩句:明初詩人高啟在《與劉将軍杜文學晚登西城》中感歎“天地正烽塵”,表達對戰亂時局的憂慮。

三、現代用法

四、其他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小說詳情,可參考漢典、詩詞庫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敗好鞴扞奔飇不受歡迎才良殘編裂簡嶒嶷尺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蒓羹初政瓷宮殆盡滴水成河頓官兒版封祿咕噜海東鹄闆積德裕後解佩禁城敬迹警擾就枕居重馭輕連津奁田瞭眊隸農甪裡毛烘烘麻菽沒行止描黛鳴盜民官磨床逆厘懦弱片段評定橋冢齊迹青羅帶清詩遒舉山偈生死之交石腳收購祀天填壑汪茫煨乾就濕铦铓閑言冷語小康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