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受封爵者所得之俸祿。《戰國策·楚策四》:“飯封祿之粟,而戴方府之金。” 漢 焦贛 《易林·觀之恒》:“春草榮華,長女宜夫,受福多年,世有封祿。”
封祿是漢語中由“封”與“祿”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追溯至古代社會制度。“封”本義為帝王對臣屬分封土地或爵位,《說文解字》釋為“爵諸侯之土也”,如《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封諸侯,班賜宗彜”;“祿”則指官吏的俸給或食邑,《廣韻》注為“祿,俸也”,如《孟子·萬章下》雲“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中提及的俸祿制度。
“封祿”一詞在古漢語中多指君主賜予的封地及相應的俸祿,是貴族與官員經濟地位和政治權力的雙重象征。例如《漢書·食貨志》記載“諸侯王皆賦,得自除内史以下,而漢獨為置丞相,黃金之印”,側面反映了封祿制度對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塑造作用。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明确釋義為“封地與俸祿”,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
引用參考:
“封祿”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古代受封爵位者所獲得的俸祿,包含封地、糧食、金錢等物質待遇。該詞由“封”(封賞爵位)和“祿”(俸祿)組合而成,常見于先秦至漢代的文獻中。
除物質待遇外,也象征政治地位與社會榮譽。如查字典解釋,該詞可泛指“高官厚祿的待遇”,反映古代官僚體系中的等級制度。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領域。英文可譯為“appanage”(指君主授予的封地或特權)。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封祿制度(如不同朝代的差異),建議查閱《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等專業資料。
璧麗秉軸博施濟衆不中聽層台累榭槎程摻落碜事褫剝喘喘掂折低就締昵恩情惡詩扶颠敢保歸來引孤苦零丁含冰茹蘗寒景悍民鴻冥畫力皇乾鑒格疆界戬谷狡焉思肆湛浸進退韻絶影困心衡慮臨禦陸夷滿貫南監畔界訖籴竊蟲慶都青紫确評劬心瑞雪霏霏蠕行散樂山犀誓檝石匠失志稅期祀姑四禍宿齒天震地駭跳龍門缇齊退仕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