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aratively well-off] 指可以維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經濟狀況
小康之家
(1).稍安。《詩·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鄭玄 箋:“康,安也。今 周 民罷勞矣,王幾可以小安之乎?” 唐 白居易 《老病相仍以詩自解》:“昨因風發甘長往,今遇陽和又小康。”
(2).儒家理想中的所謂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樂的社會局面,指 禹 、 湯 、 文 、 武 、 成王 、 周公 之治。低于“大同”理想。見《禮記·禮運》。後多指境内安甯,社會經濟情況較好。《晉書·孫楚傳》:“山陵既固,中夏小康。”《資治通鑒·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在位年穀屢豐,兵革罕用,校於 五代 ,粗為小康。”
(3).今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特定時期所要求達到的目标。《瞭望》1985年第37期:“ 鄧6*小6*平 說,十一屆************以後,我們探索了 中國 怎樣搞社會主義。歸根結底,就是要發展生産力,逐步發展 中國 的經濟。第一步,規定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從一九七九年底提出這個目标到本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産總值翻兩番,按人均計算,包括人口增加因素,從二百五十美元增加到八百至一千美元。”
(4).家庭稍有資財,可以安然度日。 宋 洪邁 《夷堅甲志·五郎君》:“ 庠 不能治生,貧悴落魄……然久困於窮,冀以小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丁前溪》:“ 楊 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舊業矣。”《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先生得這‘銀母’,家道自此也可小康了。” ********* 《遲桂花》:“家裡雖稱不得富有,可也是小康之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小康漢語 快速查詢。
“小康”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社會發展概念。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小康”原指家庭經濟狀況較為寬裕,後引申為社會發展階段的重要标志。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古代語境中的“小康” 《禮記·禮運》記載:“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此處“小康”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時期的治理狀态,相較于“大同”社會雖禮法完備但私有制已然形成。清代經學家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注:“小康者,稍安之稱。”
二、現代社會的轉型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小康”定義為“指可以維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經濟狀況”。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發展戰略,将其确立為“人均國民生産總值800美元”的經濟目标(《鄧小平文選》第二卷)。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包含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四個維度。
三、當代實踐成果 據國務院《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報告》,截至2020年我國已實現“人均GDP超1萬美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30.2%”等核心指标,完成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曆史跨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現行标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摘帽,佐證了新時代“小康”内涵的物質保障基礎。
“小康”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淵源且被賦予現代意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
“小康”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為百姓勞苦已久,應稍得安甯。此處“康”指安樂、安定。在儒家經典《禮記·禮運》中,“小康”被描述為次于“大同”的理想社會形态,強調禮制秩序下的安定生活,如周文王、成王時期的治理狀态。
當代“小康”主要指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生活狀态,包含以下核心特征:
鄧小平于1979年提出“小康之家”概念,将其作為中國現代化階段性目标。至2000年,我國實現人均GDP超800美元的“總體小康”;後逐步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更高質量的經濟、生态、社會協調發展。
“小康”既承載古代百姓對安定生活的樸素追求,也象征當代社會的中産階層形态,被視為國家穩定的基石。其内涵從個人生活水平擴展至國家整體發展目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标識。
“小康”是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發展的多維概念,既反映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體現國家治理的階段性成果。
按圖索駿暗香疏影百六陽九百年詩八埏拔山蓋世汊流抽繭倒曳點派泛拚甘露門謌誦骨結核華侈嚾嚾回航戒絕九五之位軍號磿室龍雛鳳種龍幰率達旅瘗毛玻璃馬四環美學冥配脈脈含情母範暮角柰林内寵驽鈍飄寓品級汽化熱輕呂雀兒軟答剌桑弧搔憂砂镴錢上方不足,下比有餘識時務者爲俊傑守敵死所沓岡複嶺太學生太一蓮舟通吃推天搶地屯結脫剝陁羅尼外備五祀香室校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