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烽尘的意思、烽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烽尘的解释

烽火和烟尘。借指战乱。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想 高皇 ,想 高皇 ,本亭长,区区 泗水 滨。将诸侯,西入 秦 ,不五年,扫清四海絶烽尘。” 明 高启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诗:“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今天下承平日久,耳不闻兵戈铁马之声,目不观烟火烽尘之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烽尘,汉语复合词,由“烽”与“尘”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战争或边患引发的烽火与烟尘,象征战乱、动荡的局势。以下从权威辞书及经典文献角度详释其义:


一、字义溯源与基本释义

  1. 烽:

    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说文解字》释:“烽,燧候表也。边有警则举火。” 其本义为边防哨所遇敌情时点燃的烟火,后引申为战事信号(《汉语大词典》)。

  2. 尘:

    原指飞扬的尘土,在战争语境中特指兵马奔驰扬起的烟尘,如“征尘”“战尘”,喻指兵事纷扰(《古代汉语词典》)。

  3. 烽尘合义:

    二字结合后,泛指战争烽火与沙场烟尘,代指战乱、兵祸或边疆冲突。如明代何景明《点兵行》中“烽尘羽檄遍华夷”,即以“烽尘”喻指全国范围的战事动荡(《明诗别裁集》)。


二、文学意象与文化内涵

在古典诗文中,“烽尘”常承载以下深层意蕴:


三、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为“烽火和烟尘。借指战乱”,引例清代顾炎武诗“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暗合“烽尘”所酿之民生凋敝(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2. 《辞源》(修订本):

    释作“战火。烽火与烟尘”,强调其作为战争代称的文学功能(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四、经典文献例证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4. 仇兆鳌. 《杜诗详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王琦. 《李太白全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此处标注权威出版社版本信息,确保学术引用可靠性。)

网络扩展解释

“烽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文学引用

  1. 元曲例证:元代宫天挺在杂剧《范张鸡黍》中写道:“扫清四海绝烽尘”,描绘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功绩,以“烽尘”指代战乱。
  2. 明代诗句:明初诗人高启在《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中感叹“天地正烽尘”,表达对战乱时局的忧虑。

三、现代用法

四、其他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小说详情,可参考汉典、诗词库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水真人半面之交阪泉氏筚路伯颜惨戮恻悯长楙超短波彻桉迟疑不断抽列道陌点穿电价断意蠹毁二话不说鬴洧谷量红利黄舆将欲建始殿脚户积力净空戟卫巨搜苦不可言懒中散雷雨作解连相料事如神六官銮刀旅榇猛可绵丽闽海南极老人平均奖潜鹄清异琼编齐趋并驾桡散人人自危睿谋十三月守筮殊睠说是司分同舟遇风兔园册外国籍万马齐瘖玩器谢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