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索的意思、木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索的解釋

刑具。木指“三木”,索即繩索,用以拘系犯人。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 唐 杜牧 《華清宮》詩:“北扉閑木索,南面富循良。” 宋 蘇轼 《策别六》:“今州縣之吏,受賕而鬻獄……則至於嬰木索,受笞箠,此亦天下之至辱也。” 明 劉基 《送海甯張知州滿任去官序》:“租賦時集,木索不用,譁訐之聲,化為弦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索"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刑具名詞,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木索(mù suǒ)指古代用于拘禁或刑訊罪犯的兩種刑具:


二、字源與引申義

  1. 單字溯源:
    • 木:《說文解字》釋為"冒也,冒地而生",本義為樹木,引申為木質刑具;
    • 索:《說文》載"草有莖葉可作繩索",本義為草繩,後指捆綁工具 。
  2. 文化引申:

    唐宋後漸引申為束縛、約束的象征,如"脫木索之困"喻擺脫禁锢。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木索,刑具名。木指枷杻,索即繩索。"(上海辭書出版社,第4卷,第831頁)

  2. 《古代漢語詞典》:

    "木索,拘系犯人的刑具,木指手铐腳鐐,索為捆縛之繩。"(商務印書館,第987頁)

  3. 《辭源》:

    "秦漢律令中,木索與箠楚并稱,為獄具通名。"(修訂版,第1562頁)


四、古籍用例


五、學術考辨

有學者指出"木索"在漢代特指頸枷與捆繩的組合(見《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大學出版社),與後世泛指刑具略有差異 。

網絡擴展解釋

“木索”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刑具,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木索”由“木”和“索”兩部分構成:

二、文獻例證

  1.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提到:“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描述犯人被木索束縛後遭受鞭打的情景;
  2. 蘇轼《策别六》中亦用“嬰木索”形容官吏受賄入獄的恥辱。

三、曆史應用

作為秦漢至宋代常見的拘系工具,木索多用于羁押待審或已定罪的犯人,體現古代刑罰的嚴酷性。其使用場景包括:

提示:若需了解“三木”具體形制或更多古代刑具,可查閱《漢書·刑法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邊氛璧奎秉心不打捕掩唱善晨雞宸贈饬農酬報初選低級趣味帝竹端豔額限剛悻割刈诟噪挂落果臝鴻谠華搆壞坯子環曲講肆見論犍子驕脆積節驚駴靜搒科醵叩問籬棘麟德曆靈氣靈智默存模範末喜木居海處木像男歡女愛貧國迫索輕捷清名求思渠答辱到桑海王國碎首糜軀午朝門忤恨無藉在銜持響晴縣侯小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