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袍套的意思、袍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袍套的解釋

補服的别稱。亦名外褂、外套。 徐珂 《清稗類鈔·服飾·巴圖魯坎肩》:“京師盛行巴圖魯坎肩兒,各部司員見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纓帽,南方呼為一字襟馬甲,例須用皮者,襯於袍套之中。” 黃遠庸 《曆曆傷心錄》:“我們在 蒙古 不覺得,若到 北京 戴起頂子花翎,穿起補服袍套,自己也覺得不好過。”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十四章第二節:“至于袍套,即外褂的形式,在 清 初尚長,至 順治 之末減短才及于膝,後又長至沒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袍套(páo tà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服飾名詞,主要流行于明清時期,指古代官員或士人在正式場合穿在袍服之外的一種禮儀性短褂。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依據:

一、核心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袍套指“罩在袍子外面的對襟短褂”,形制為直領、對襟、平袖,長度一般不過膝,兩側開衩,通常以綢緞等面料制成,是明清官服或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既體現禮儀規範,也彰顯身份等級。

二、形制與功能特征

  1. 形制特點

    • 對襟設計:前襟左右對稱,以紐扣或系帶閉合(《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
    • 無袖/短袖:多為無袖或短袖結構,便于套在長袍之外(《清代宮廷服飾》)。
    • 長度及腰臀:下擺通常至臀部或大腿,與内袍形成層次感(《中國古代服飾史》)。
  2. 禮儀功能

    作為禮服“補服”的組成部分,袍套前胸後背常綴有方形“補子”,以不同紋樣(如禽獸圖案)區分官員品級(《明史·輿服志》《清史稿·輿服志》)。

三、文化與社會等級象征

  1. 顔色與材質

    明清時期,袍套顔色受禮制嚴格約束。例如清代規定:

    • 皇室及一品官:石青色緞料(《大清會典》);
    • 平民禁用特定紋樣及貴重材質(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2. 使用場景

    見于朝會、祭祀、婚慶等重大場合,與内袍、腰帶、冠帽共同構成完整禮服體系(《紅樓夢》第三回載“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即屬此類)。

四、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穿在袍子外面的短褂”。
  2. 《清稗類鈔·服飾類》:記載“外套馬褂之較短者,曰袍套”。
  3. 《紅樓夢》脂評本:多次提及“蟒袍袍套”等搭配,反映清代貴族着裝慣例。

袍套是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的典型代表,其形制、紋飾、用色均承載着禮法秩序與社會等級觀念。隨着清代服飾改革,其形制逐漸演變為“馬褂”,但作為曆史詞彙仍留存于文獻及方言中,是研究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載體。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袍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清代服飾名稱(主要含義)

  1. 基本定義
    袍套是清代官員服飾中的補服别稱,又稱外褂、外套,屬于禮服體系中的外層服飾。

  2. 結構與功能
    通常穿在長袍之外,材質多為皮質或綢緞,用于正式場合。例如《清稗類鈔》記載,官員在面見上級時會将巴圖魯坎肩(一種馬甲)襯于袍套内,并搭配纓帽。

  3. 文化意義
    象征官員身份與等級,清末文人黃遠庸曾描述穿戴袍套時的複雜心态,反映其社會象征性。


二、成語含義(較少見)

個别資料(如)提到“袍套”出自《西遊記》,形容人際關系密切、互相包庇。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或主流詞典,可能與方言或特定文本的引申義相關,需謹慎使用。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服飾細節,可參考《清稗類鈔》《曆曆傷心錄》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黯闇百鳥朝鳳悲嘅畢業嬖禦士不無慘惶唱理镵針晨參暮禮陳訓赤緑船舶國籍大計小用德川幕府頂崗斷語對賜敦敦惡道蕃舶忿恨過天毫不猶豫號坎皓然紅運後鎮化道花束劃算會值呼噜噜火不登澆愁經行羁绁絶群拔類枯碛諒節流越鹿裘祿位烹蛇秦雪戎樞瑞獸潤益桑蠖審結似有如無搜畋僮約頭上著頭馱價吐噏外心未辨菽麥霞景險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