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袍和襗。亦泛指襯身單衫。《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 漢 鄭玄 注:“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襗之屬。” 孫诒讓 正義:“案澤、襗字通,《詩》箋、《雜記》注及《論語·鄉黨》 皇 疏引 鄭 注并以袍澤為褻衣。蓋凡著袍襺者必内著襗,次著袍,次著中衣,次加禮服為表。故 賈 《聘禮》疏雲:‘凡服四時不同……’案 賈 説四時衣法甚覈。此注襗即襯身襌衫,袍即襦之長者,通言之亦得為襗。”
(2).見“ 袍澤 ”。
“袍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袍襗”由“袍”和“襗”組成: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兩層引申:
現代語境中,“袍澤”一詞更常見,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表述中,例如描述戰友關系:“袍澤之誼”。
提示:若需查閱詳細古籍原文或不同版本釋義,可參考《周禮》鄭玄注及孫诒讓《周禮正義》,或漢典等字源工具書。
袍襗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描述傳統的中式衣物。它包括袍和襗兩個字。袍指的是寬松的長袍,是古代男性常穿的上衣;襗指的是狹窄的領子,是袍子領口的部分。
袍的部首是衣,共有十三畫;襗的部首是衤,共有十五畫。
袍襗來源于古代的禮服,是中國古代士人和官員等的傳統服飾。袍襗一般由絲綢制成,通常是袍子的一種款式和花樣。
在繁體字中,袍襗的寫法是袍襲。
在古代,袍的寫法有所不同。在篆書時期,袍字的寫法是彼式盲,部首是巾;在隸書和楷書時期,袍字的寫法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穿上一件華麗的袍襗,顯得非常莊重。”
組詞:長袍、絲袍、華麗、禮服、裝束。
近義詞:長袍、禮袍。
反義詞:襯衫、西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