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去食存信的意思、去食存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去食存信的解釋

比喻甯可失去糧食而餓死,也要堅持信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去食存信”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甯可舍棄生存必需的糧食,也要堅守誠信的品德。它深刻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對誠信價值的高度推崇,将其視為立身立國的根本,甚至高于生命的基本保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本義解析:

    • 去食: “去”意為舍棄、去除;“食”指食物、糧食。合起來表示放棄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
    • 存信: “存”意為保留、持守;“信”指誠信、信用、信譽。合起來表示堅守誠信的道德準則。
    • 整體: 兩相結合,“去食存信”直譯為“舍棄糧食而保存誠信”,形象地表達了誠信重于生存的極端重要性。
  2. 出處與典故: 此成語直接源自《論語·顔淵》。記載了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政)的對話: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孔子認為治國三要素是:充足的糧食(足食)、充足的軍備(足兵)、人民的信任(民信)。當子貢追問不得已需舍棄時的優先順序,孔子依次選擇先舍棄軍備(去兵),再舍棄糧食(去食),但必須保留人民的信任(存信)。孔子強調“民無信不立”,即失去人民的信任,國家就無法存在。這裡的“去食存信”是孔子在極端假設下做出的價值選擇,凸顯了“信”的至高無上地位。

  3. 引申義與核心思想:

    • 誠信是立身之本: 對于個人而言,誠信是人格的基石。即使面臨饑餓乃至死亡的威脅,也不能背棄信義。它倡導的是一種超越物質生存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堅守。
    • 誠信是立國之基: 對于國家或組織而言,政府的公信力、社會的信用體系是維系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根本。失去誠信,即使物質豐裕、武力強大,也難以長久維持。
    • 價值排序的體現: “去食存信”代表了儒家倫理中一種極緻的價值排序:道德(信)高于物質(食),精神價值高于生理需求。它并非鼓勵人們真的餓死,而是強調誠信原則的不可妥協性。
  4. 現代意義與應用: 在現代社會,“去食存信”的精神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 提醒個人在商業活動、人際交往中堅守誠信,珍視信譽。
    • 警示企業和組織重視商業倫理,維護品牌信譽,誠信經營。
    • 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取信于民,建設誠信社會。 它象征着對誠信原則的絕對堅守,是中華文化中關于誠信價值最凝練、最有力的表達之一。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去食存信”是源自《論語·顔淵》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出自孔子與子貢關于治國之道的對話。孔子提出國家需具備“足食(充足糧食)、足兵(軍事力量)、民信(民衆信任)”三個要素,并強調若迫不得已需舍棄其一,最終應保留“信”。此觀點體現了儒家思想中“信”高于物質生存的價值觀。

二、釋義 字面意為“甯可舍棄食物也要保存信義”,比喻将道德誠信視為比生命更重要的原則。如《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曾引用此典強調執政者守信的優先級高于物質保障。

三、結構與用法

四、字詞解析

五、現代啟示 該成語在當代仍具現實意義,提醒在商業、政務等領域中,維護信用體系往往比短期利益更重要。如《梁書·侯景傳》以史為鑒,說明失信可能導緻政權颠覆。

别人正在浏覽...

安理會綁匪蹦蹦跳跳裱襯常例承業赤鳥欻砉詞職頂班餌敵發傳煩僞非觊狗走狐淫貴善後輩子貨包劍俠奸言交婚嶻嶭錦帆泾驚濤駭浪沮渠控抑闚閃壼訓連明徹夜龍忌甪裡馬安冒饷命裡注定明主糢糊耐久朋葡萄幹僑終蹇謝覃鬯輕淡窮绌求靠賞眺生返詩庫拾摭甩賣套子騰榜豚胉土壤膠體危絃甕天溫屯無晝無夜鄉田鹹澀協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