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漢武帝的意思、漢武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漢武帝的解釋

(前156-前87)即“劉徹”。西漢皇帝。漢景帝子。公元前140年繼位。在位期間頒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又設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曾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派張骞兩次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曾命衛青、霍去病率軍進擊匈奴,獲大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武帝是中國西漢第七位皇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的谥號,其稱謂由朝代名“漢”與谥號“武”及帝王尊稱“帝”組成。《漢語大詞典》釋“武”為谥法用字,取“剛強理直”“克定禍亂”之義,與其在位期間“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的曆史功績相契合。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推行“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政策,确立儒家思想為官方意識形态,同時通過軍事行動北擊匈奴、南平百越、西通西域,奠定漢朝疆域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指出,其“年號制”“刺史制度”等中央集權措施對後世官僚體系産生深遠影響,相關制度沿革可參考《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第三章。

網絡擴展解釋

漢武帝是西漢第七位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的谥號,其統治時期(前141-前87年)被視為中國曆史上極具影響力的階段。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人物背景

漢武帝原名劉彘,7歲時因聰慧過人被景帝更名為"徹",寓意通達聖德。他16歲登基,在位54年,通過系列改革将西漢推向鼎盛。

二、核心功績

  1. 中央集權改革

    • 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設置十三刺史監察地方
    • 創立"中朝制"分割丞相權力,強化皇權
  2. 軍事擴張

    • 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控制河西走廊
    • 南平百越、東定朝鮮,将疆域擴展至兩倍
  3. 文化統一

    • 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确立儒家正統地位
    • 首創太學培養官吏,推行察舉制選拔人才

三、經濟政策

實施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制度,統一鑄造五铢錢,六次币制改革終結貨币混亂。

四、曆史評價

作為中國首個使用年號(建元)的皇帝,其統治形成"漢武盛世",但後期窮兵黩武導緻民生凋敝,巫蠱之禍引發政治動蕩。司馬遷評價其"雄才大略",班固稱其"疇咨海内,舉其俊茂"(《漢書·武帝紀》)。

(完整資料可參考、5、7、13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笳百壺蚌蠧闆實巴菽扁諸不乏先例補陁落迦徹備綢緞觸忌珰子道緣低物都坐杜觯翻過兒枋相甘酪宮掌管定管井戶側回彎燋煙經驗句絶局笮揩癢珂佩客身孔壺況榮愧勗類丑鈴铛翎毛令星利蘇螺絲扣倮匈梅花大鼓名郎命世之才目瞪心駭木鸢南山皓啟禀情寵窮節榮齒山堂香水沙咤蛇蚓石君寶首尾相應搜劫隨心阘茸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