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半夏的意思、半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半夏的解釋

(1).藥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有長柄,初夏開黃綠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塊莖,可入藥,生用有毒,内服須限用。《禮記·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菫榮。” 鄭玄 注:“半夏,藥草。”《急就篇》卷四:“半夏皁莢艾槖吾。” 顔師古 注:“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為名也。” 唐 王建 《寄劉蕡問疾》詩:“賒來半夏熏煎盡,投着山中舊主人。” 宋 孔平仲 《常父寄半夏》詩:“ 齊州 多半夏,採自 鵲山 陽。”

(2).稻品種名。詳“ 半夏稻 ”。

(3).仲夏。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有《半夏小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半夏(學名:Pinellia ternata)是中醫臨床常用藥材,其名稱與特性在漢語詞典及傳統醫藥典籍中有明确記載,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字形結構

    “半”指一半、部分;“夏”指夏季。合稱“半夏”源于其生長習性——多在夏至前後采挖,此時植株地上部分枯萎過半,故名「」。

  2. 《說文解字》注

    漢代《說文解字》未單列“半夏”,但“半”釋為“物中分也”,“夏”釋為“中國之人也”,後引申為季節名。藥材名“半夏”首見于《禮記·月令》,指仲夏時節。


二、中醫藥學釋義

  1. 核心功效

    據《中國藥典》(2020版),半夏性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主要功能為:

    • 燥濕化痰:治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如《傷寒論》小半夏湯)
    • 降逆止嘔:治胃氣上逆之嘔吐(如《金匮要略》半夏瀉心湯)
    • 消痞散結:治胸脘痞悶、梅核氣。
  2. 炮制與毒性控制

    生半夏有毒,需經姜汁、明礬等炮制減毒。法半夏、姜半夏為常用炮制品,《雷公炮炙論》詳載其工藝。


三、文化意涵與文獻記載

  1. 《本草綱目》釋名

    李時珍引《禮記》注:“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強調其采收時令特性。

  2. 詩詞意象

    唐代王建《題所賃宅牡丹花》詩雲:“金錢買得牡丹栽,何處辭叢别主來。紅芳堪惜還堪恨,百處移将百處開。 ”提及半夏與牡丹共生特性,反映古人對植物生态的觀察。


四、現代研究支持

  1. 藥理作用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表明,半夏活性成分(如生物堿、有機酸)具有鎮咳、抗腫瘤及調節胃腸動力作用(《中華本草》)。

  2. 臨床應用警示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提示:生半夏口服可緻舌喉麻木,需嚴格遵循炮制規範使用。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
  4. 《雷公炮炙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5. 《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6. 《全唐詩》卷三百(中華書局)
  7. 《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8.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半夏炮制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半夏"的詳細解釋

一、名稱由來

"半夏"得名于其生長采收時間。根據古籍《禮記·月令》記載,半夏在仲夏(農曆五月,即夏至前後)生長成熟,此時“夏之半也”,故稱“半夏”。其名稱也體現了中醫“天人相應”思想,因生于陰陽交替時節,具有調和氣機的特性。


二、植物學特征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幹燥塊莖入藥。其形态特征包括:


三、藥用價值與功效

半夏是中醫常用藥,性味辛、溫,有小毒,歸脾、胃、肺經,主要功效包括:

  1. 燥濕化痰:主治痰濕壅滞引起的咳嗽、胸脹、眩暈。
  2. 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導緻的嘔吐、反胃。
  3. 消痞散結:用于痰氣互結引起的咽喉腫痛(梅核氣)、心下痞滿。
  4. 調和陰陽:古籍記載其可治療失眠,與采收時節的陰陽交替特性相關。

四、毒性及炮制


五、曆史與文化


“半夏”既是植物名,也是中藥名,其名稱、形态、功效均與自然節律和中醫理論緊密關聯。臨床需注意炮制以減毒,并遵醫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黯澹别財異居镔鐵不可收拾采擇嗔诟車逆敕勒歌辭官得策點醒頓纓度引法部風從響應鳳扇粉淚構隙喝拳花牋隳剌假寐賤斂貴發交舛加膝墜淵境頭雞屍牛從啾號匡神繿縿兩監勉慰命趾暋亂攀禽類敲骨剝髓敲擊罄困七損八傷丘墓旗望憩息芿荏三名三高上農石灰岩實田雙金水成岩松銘談料瑱圭腆愧通明天透支銀頽如讬蔭歪派望寮溫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