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意思、半夏的详细解释
半夏的解释
(1).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长柄,初夏开黄绿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块茎,可入药,生用有毒,内服须限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菫荣。” 郑玄 注:“半夏,药草。”《急就篇》卷四:“半夏皁荚艾槖吾。” 颜师古 注:“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 唐 王建 《寄刘蕡问疾》诗:“赊来半夏熏煎尽,投着山中旧主人。” 宋 孔平仲 《常父寄半夏》诗:“ 齐州 多半夏,採自 鹊山 阳。”
(2).稻品种名。详“ 半夏稻 ”。
(3).仲夏。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有《半夏小集》。
词语分解
- 半的解释 半 à 二分之一:半圆。半百(五十,多指岁数)。 不完全的:多半。半岛。半透明。半脱产。 在中间:半空。半路上。半夜。 喻很少:一星半点。 笔画数:; 部首:十; 笔顺编号:
- 夏的解释 夏 à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 中国朝代名:夏代。夏历。 指中国:华夏。 姓。 冬 笔画数:; 部首:夂;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半夏"的详细解释
一、名称由来
"半夏"得名于其生长采收时间。根据古籍《礼记·月令》记载,半夏在仲夏(农历五月,即夏至前后)生长成熟,此时“夏之半也”,故称“半夏”。其名称也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思想,因生于阴阳交替时节,具有调和气机的特性。
二、植物学特征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干燥块茎入药。其形态特征包括:
- 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质地坚实。
- 叶片:幼苗期呈卵状心形,成熟后为3全裂叶,叶柄细长,基部可生珠芽。
- 花果:夏季开黄绿色佛焰苞花序,浆果卵圆形,成熟时黄绿色。
三、药用价值与功效
半夏是中医常用药,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主要功效包括:
- 燥湿化痰:主治痰湿壅滞引起的咳嗽、胸胀、眩晕。
- 降逆止呕:缓解胃气上逆导致的呕吐、反胃。
- 消痞散结:用于痰气互结引起的咽喉肿痛(梅核气)、心下痞满。
- 调和阴阳:古籍记载其可治疗失眠,与采收时节的阴阳交替特性相关。
四、毒性及炮制
- 毒性:生半夏有毒,含草酸钙针晶等成分,可致口舌麻木、呕吐,甚至肝肾损伤。
- 炮制方法:通过浸泡、姜制、矾制等工艺降低毒性,分为清半夏(燥湿化痰)、姜半夏(止呕)、法半夏(温中和胃)等。
五、历史与文化
- 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主“伤寒寒热、心下坚”等症。
- 《黄帝内经》中提及半夏治失眠,后世医家张仲景将其用于“半夏厚朴汤”“小半夏汤”等经典方剂。
“半夏”既是植物名,也是中药名,其名称、形态、功效均与自然节律和中医理论紧密关联。临床需注意炮制以减毒,并遵医嘱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半夏这个词是指植物半夏的根茎,也是一种中药材。半夏的拆分部首是厶和月,笔画数为8。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过程中。在繁体字中,半夏可写为「半夏」。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可以通过了解其中的基本构造来理解其含义。例如,半夏的古汉字写法为「卌夏」,形状与现代写法略有差异。下面是一些关于半夏的例句:“我买了一些半夏来泡茶。”、“医生开了半夏给我治疗胃痛。”组词方面,可以结合其他汉字与半夏搭配使用,如半夏汤、半夏丸等。与半夏相似或相关的词语有半夜、半径等。反义词则可以考虑与半夏意义相反的词语,例如全夏。
别人正在浏览...
八斗毕达哥拉斯钹子承包经营储贾打板子打合当炉道婆登山服底色地灶冻樾堕胎独自箇风矩凤足纷纠负质该备观试管制滚同荒耄昏第接力棒鸡零狗碎九本戡戮可嗤空窾烂石草老骥伏枥乐极则忧乐心劣迹昭著棉大衣磨它子母家木乳饼奴家盘马谱式窃掠秦妃青规青径气壮如牛三虞萨齐玛山际甚莫示唆天明乌龙茶无识无所回避写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