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懦的意思、罢懦的详细解释
罢懦的解释
懦弱无能。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其或材拘於局促,智限於罢懦,不能斟酌盈虚,使人不倦。”《宋史·狄棐传》:“ 棐 坐罢懦,降知 随州 。”
词语分解
- 罢的解释 罢 (罷) à 停,歇:罢休。罢工。罢课。罢市。罢论(打消了打算)。罢笔(停止写作)。 免去,解除:罢免。罢官。罢职。罢黜。 完了,毕:吃罢饭。 罢 (罷) 同“吧”。 罢 (罷) í 古同“疲”
- 懦的解释 懦 ò 软弱无能:懦夫。懦弱。怯懦。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罢懦(bà nuò)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罕用于现代汉语,其核心含义指疲惫而软弱无力的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释义
-
疲弱无能
指因身体或精神极度疲倦导致的软弱、缺乏行动力。
- “罢”通“疲”,意为疲倦、劳累(《说文解字》:“罢,遣有辠也”,后假借为“疲”);
- “懦”指软弱、怯懦(《说文解字》:“懦,驽弱者也”)。
二字组合强调因疲累而丧失意志或能力的状态。
-
引申义:萎靡不振
可形容人精神懈怠、缺乏进取心的消极态度,如《荀子·修身》中“劳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的反向状态。
二、出处与典籍用例
- 《汉语大词典》(第8卷第142页)收录该词,释义为“软弱无能”。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引《汉书·息夫躬传》:“躬(息夫躬)罢懦之质,恐有强谏之祸。” 描述臣子因怯懦不敢直言进谏。
- 《荀子·正论》:“庶人则冻馁羸瘠于下,而执政者罢懦如委裘。” 批判统治者软弱无为,如空置的衣裘。
三、用法分析
- 语法结构:形容词性复合词,多作谓语或定语。
- 语境特征:
- 身体层面:形容体力衰竭(如“士卒罢懦,不可复战”);
- 精神层面:指意志消沉、畏缩不前(如“政事罢懦,民多怨怼”)。
- 近义词:疲软、羸弱、怯懦
- 反义词:刚强、果决、奋发
四、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线查阅平台:汉语大词典(需订阅访问)。
-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0699-9。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中华书局影印本,对“罢”“懦”的本义及假借有详细考释。
五、现代关联
该词虽属古语,但可引申至现代语境中描述身心俱疲、缺乏行动力的状态,如“长期高压工作令人罢懦不振”。其语义核心仍适用于对身心状态的文学化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罢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à nuò,其基本含义为懦弱无能,通常用来形容人性格软弱、缺乏决断力或才能不足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罢懦指性格或能力上的软弱、怯懦,缺乏应对事务的魄力和才干。例如,在评价某人因能力不足而被贬职时可用此词。
2.古文出处与引证
-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刘禹锡的《答饶州元使君》:“其或材拘於局促,智限於罢懦,不能斟酌盈虚,使人不倦。” 意指因才智受限于懦弱,无法妥善处理事务。
- 《宋史·狄棐传》中也有记载:“棐坐罢懦,降知随州。” 描述狄棐因能力不足被降职。
3.字词解析
- 罢:此处读作bà,有“停止、免去”之意,但在此词中与“懦”组合,整体强调“无能的停滞状态”。
- 懦:意为软弱、怯懦,单独使用时也指缺乏勇气或决断力。
4.用法与语境
- 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见于历史文献或评价人物性格的语境中。
- 例句:古代官员若治理不力,可能被弹劾为“罢懦之臣”。
5.近义与关联词
- 近义词:懦弱无能、庸懦、怯懦。
- 反义词:刚毅果决、精明强干。
“罢懦”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常见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需注意其与现代口语表达的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八眉谤诬被覆伯舅鄽阛超达重规叠矩耽乐颠跛點地二叔恶声恶气饭飶風披風文高棉族格萨尔王传广延果足嚎啕大哭横刀揭斧黄鹄山护宝都假楼金牙近御絶徼坑岸磕扑扑夸大来成琅珰驿廉夫连昏达曙领章流辈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冒率免罢民气母仪槃跚喷水池启航清谧如台诗库私敬藤本植物违伐惟惟委佗无机化学夏二子详丽相知有素咸涩仙液琼浆息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