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台的意思、藩台的详细解释
藩台的解释
明 清 时布政使的俗称。 清 蒋士铨 《第三碑·上冢》:“新藩臺 季公 传见,则索趋赴左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只要在藩臺衙门里一问就知道的。”
词语分解
- 藩的解释 藩 ā 篱笆:藩篱。 屏障,保卫:藩翰(喻保卫国家的重臣)。 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藩属。藩国。藩镇。藩邦。削藩。称藩(自称属国)。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台的解释 台 (①台⑤臺,⑥檯⑦颱) á 高平的建筑物:亭台楼阁。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灯台。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台鉴。台甫。 量词:一台戏。 台湾省的简称:台胞。台币。 桌
网络扩展解释
“藩台”是明清时期对布政使的尊称,主要涉及地方行政和财政管理。以下是综合历史资料的详细解释:
1.起源与演变
- 原意:最早源自《左传》中的“边陲城堡或要塞”,用于防御外敌()。
- 官职化:明代起成为省级行政官员的称谓,清代延续。其名称源于“藩镇”概念,象征地方分权治理()。
2.职责与地位
- 主管事务:负责一省的民政、财政、户籍、赋税及地方官员考核()。例如,明代布政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清代则隶属巡抚或总督()。
- 品级:清代为从二品,地位仅次于巡抚()。
3.与其他官职的关系
- 与臬台(按察使)对比:藩台侧重行政与财政,臬台(按三品)掌管司法监察,两者同为巡抚下属,形成“藩臬并立”的地方治理体系()。
- 与总督/巡抚:清代总督(制台)和巡抚(抚台)为地方最高长官,藩台需向其汇报政务()。
4.历史意义
- 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官职,藩台既执行中央政令,又统筹地方实际事务,是明清地方行政体系的核心环节()。
如需进一步了解清代地方官职体系,可参考来源(清朝官职解析)和(行政机构设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藩台是什么意思?
藩台是一个汉字词组,它由两个汉字组成:藩和台。藩指的是边远地方的统治者,台则指的是高举的平台。因此,藩台的意思是指边疆地区的统治者所处的高台。
藩台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藩的拆分部首是艹,它的总笔画数是9。台的拆分部首是口,它的总笔画数是5。
藩台的来源和繁体:
藩台这个词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时候,藩台一词多用来形容边远地区的官员,他们以高台为办公场所。由于台字的字形在繁体中与简体相差不大,所以藩台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藩台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汉字字典上的资料显示,藩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笔画稍有差异。而台在古时候的写法为 "臺",在它的上方有一个 "日"字形状的标志。
藩台的例句:
1. 边疆的藩台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
2. 统治者站在藩台上,俯视着边境的景色。
藩台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军藩、边藩、藩镇
近义词:边境、边疆、边关
反义词:中心、都城、内地
别人正在浏览...
掰脸保人别録跛蹩簸箕星勃窣铲削赤旆祷切凋固底里第一手材料敦心发喉急泛非洲主义泛论反码芙蓉府干糒公仲故而海瑞监兵匠石运金勦捕交纷嚼民借箸代筹旌棨衿期既生霸机熟九沸旧劳客槎喇叭筒鸾翼芦牌闷懑年底嗙喻迫通巧辩桑本散胙上源申水实牢施助瘦马太平梯调停两用偷天换日唾沫娓娓而谈诬谤无名帖午市鲜眼小范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