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芠的意思、芒芠的詳細解釋
芒芠的解釋
混沌貌。芒,通“ 茫 ”。《淮南子·精神訓》:“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 高誘 注:“皆無形之象。”
詞語分解
- 芒的解釋 芒 á 某些禾本科植物種子殼上的細刺:針尖對麥芒。初露鋒芒。 像芒的東西:光芒。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有尖,葉除可作綠籬和布置庭園外,又可作造紙原料和編織草鞋,嫩葉可做牛的飼料。 筆畫數:; 部首
- 芠的解釋 芠 é 〔芒芠〕古人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态。 古書上說的一種草。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芒芠(máng wén)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及哲學語境中,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字源與基礎釋義
-
單字本義
-
哲學引申義
在道家典籍中,芒芠被賦予宇宙生成論的意涵:
- 《淮南子·精神訓》載:“古未有天地之時……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此處芒芠描述天地未形時的混沌元氣,與“鴻蒙”“溟涬”同義,象征萬物未分的原始狀态。
- 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考證:“芒芠猶‘茫昧’,謂無形也”,強調其不可名狀的虛空特質。
二、文化語境中的使用
-
文學意象
常見于古典詩文,如:
- 明代劉基《通天台賦》:“乘元氣之芒芠,蹑顥蒼之茫茫”,以芒芠渲染蒼茫浩瀚的意境。
- 清代黃景仁《遇雨》詩:“四野芒芠合,千林蒼翠浮”,描繪雨後草木蒙茸、天地一色的自然畫面。
-
哲學象征
道家視芒芠為“道”的初始形态:
- 《雲笈七籤》卷三:“太初之時,芒芠乍判”,喻指陰陽未分的宇宙本源。
- 現代哲學研究将芒芠與西方“混沌理論”(Chaos)類比,诠釋其蘊含的秩序生成潛能(參見《中國哲學關鍵詞》)。
三、現代釋義與使用建議
-
權威詞典定義
- 《漢語大詞典》(1997):“芒芠,謂混沌未分貌。”
- 《辭源》(2015修訂版):“芒芠,亦作‘茫昧’,指自然之氣混混茫茫的狀态。”
-
使用場景
該詞今多見于:
- 學術論著(如中國哲學、古代文學研究)
- 詩歌創作或藝術評論中的古典意象引用
- 需注意:日常口語已罕用,屬高階書面語。
參考文獻來源:
- 《淮南子》道家經典原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劉基《誠意伯文集》卷四(國學導航)
- 《雲笈七籤》道教典籍(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辭源》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芒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典籍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máng wén。
- 含義:形容混沌、模糊不清的狀态,其中“芒”通“茫”(意為迷茫、模糊),“芠”則進一步強調這種朦胧感。
2.出處與引證
-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精神訓》:“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東漢學者高誘注釋為“皆無形之象”,即描述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态。
3.綜合解析
- 哲學背景:常被用于形容天地未分時的原始混沌,帶有道家哲學色彩。
-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曾出現在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注: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4.相關詞彙
提示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語境,可查閱《淮南子》相關篇章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霭騰騰熛火閟隔步虛人持載楚辭集注純小數寸關尺打把攔打單大陸漂移說丹款倒伏德言容功颠搭東拉西扯端理恩遇犯規肥充分成豐筆風月無邊福并工讀拱揖指揮乖背官渡悍戾狐惑灰飛沖素貨梯戒命軍醫刻陗快遞員髡缁了的壘浪裂眦嚼齒六陽蒙絡彌天蓋地暮律牽裂清節裡寝阙灑利善行無轍迹沈魚色勢如水火時藝手戟宿直圍堵污官無影手術燈相墓術鹹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