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繖的意思、幡繖的詳細解釋
幡繖的解釋
幡幢傘蓋。舊時作供品以獻神佛。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下》:“寺西南隅僧伽像……至今百姓上幡繖不絶。”
詞語分解
- 幡的解釋 幡 ā 〔幡然〕同“翻然”。 用竹竿等挑起來直着挂的長條形旗子。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繖的解釋 繖 ǎ 同“傘”①。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幡繖”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幡”和“繖”組成,具體含義需結合字源和語境分析:
-
字義解析
- 幡:本義指長條形旗幟(如軍旗),因字形中“番”可引申為翻飛、反複之意,故常指隨風飄動的旗幟,象征威嚴或标識。
- 繖:即“傘”,古代指遮陽擋雨的儀仗用具,也用于宗教儀式中作為供奉神佛的器具。
-
基本含義
原指軍隊中的旗幟與傘蓋,象征統帥的權威。例如古代将領通過高懸幡旗、使用傘蓋彰顯地位,穩定軍心。
-
延伸用法
- 宗教場景:唐代文獻記載,“幡繖”可作為供品獻于佛寺,如《酉陽雜俎》提到百姓向僧伽像進獻幡繖的習俗。
- 比喻意義:引申為領導者的威望與凝聚力,如形容“某人的權威如幡繖般統領全局”。
-
相關詞彙辨析
需注意與“幡斿”(垂旒的長旗,多用于車馬儀仗)區分,兩者雖均含“幡”,但“幡斿”側重裝飾性,而“幡繖”更強調權威象征。
“幡繖”兼具軍事權威與宗教供奉的雙重意象,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點。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幡繖》一詞的意思是指在古代舞蹈或儀式中使用的一種有色絲綢制成的遮陽傘,也常用于寺廟、莊園或慶典活動中作裝飾之用。以下是關于《幡繖》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幡繖》這個詞由“巾”和“彡”兩個部首組成,總計有22個筆畫。
來源:《幡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漢語字典中。這個詞也在其他古代辭典和文獻中留下了一些記錄。
繁體字:《幡繖》這個詞的繁體字形式為「幡繖」,其中的部首和筆畫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幡繖》這個詞在古代使用繁體字時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1. 在廟會上,三位舞者手拿着五彩斑斓的幡繖,跳起了華麗的舞蹈。
2. 高高立起的幡繖為整個莊園增添了一抹歡樂的氛圍。
組詞:幡疆、幡旗、披幡、秧幡等。
近義詞:扇子、傘、翎子。
反義詞:陽傘、遮陽帽。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如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