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刻的意思、枯刻的詳細解釋
枯刻的解釋
苛刻。謂克扣。《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這粥裡頭莫要枯刻他們的,我另酬謝你罷。”
詞語分解
- 枯的解釋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沒有了:幹枯。枯萎。枯槁。枯榮。枯魚銜索(串在繩索上的幹魚,形容存日不多)。 沒趣味,無生趣:枯燥。枯腸(喻枯澀貧乏的思路)。 榮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網絡擴展解釋
“枯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1.形容文風或藝術作品的幹癟乏味
- 基本含義:指文章、書法等缺乏生氣和靈性,顯得枯燥無味。這一解釋源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關于“枯”的哲學讨論,強調事物幹枯到極點後需滋養恢複的辯證關系。
- 例句:若文章過于追求形式而忽略情感表達,則容易顯得“枯刻”。
2.表示苛刻、克扣
- 常見用法:指待人處事嚴厲、吝啬或克扣財物。此釋義多見于明清小說,如《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提到:“這粥裡頭莫要枯刻他們的,我另酬謝你罷。”。
- 現代應用:可用于形容資源分配或人際交往中的吝啬行為,例如:“他對下屬的福利總是枯刻。”
總結與辨析
- 詞義側重:兩種解釋分别對應文學批評(幹癟)和社會行為(苛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 來源差異:第一種解釋引用古代哲學典籍,但權威性較低;第二種解釋有較多文獻支持,尤其是明清白話作品。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醒世姻緣傳》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枯刻
《枯刻》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木”和“刻”兩個部分組成。它有多個意思,但主要指木材或器物因為幹燥而出現的裂紋或皲裂的現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部首:木(mù)
筆畫:枭(xiāo)
“枯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現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有些字形發生了變化。在古時候,木的字形是一個上寬下窄的矩形,表示樹木的形狀。刻的字形是“刂”,表示刀刃。将木和刻兩個字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現在的“枯刻”的字形。
在繁體字中,“枯刻”仍然保留了原來的字形,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在楷書中,木的字形更像實際的樹木。而刻的字形也有所變化,刀刃的形象更加明顯。
以下是一些關于“枯刻”的例句:
- 因為幹燥的氣候,木質器物表面産生了一些枯刻。
- 這張木桌上有許多細小的枯刻,看起來有些破舊。
一些與“枯刻”相關的詞彙有:
希望以上的内容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