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視注目。《舊唐書·文苑傳上·袁誼》:“門戶須歷代人賢,名節風教,為衣冠顧矚,始可稱舉,老夫是也。”
“顧矚”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ù zhǔ,其核心含義為顧視注目,即轉頭注視或持續關注某個對象。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詞語結構
由“顧”與“矚”兩個動詞并列組成,強調“轉頭觀察”與“專注凝視”的雙重動作。
古籍例證:
《舊唐書·文苑傳上·袁誼》中提到:“門戶須歷代人賢,名節風教,為衣冠顧矚,始可稱舉。”
此處“顧矚”指世家大族因德行名節受到世人關注與敬重。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境,形容對某事物或人物的重視與持續關注,如“備受顧矚”“衣冠顧矚”。
是否屬于成語?
部分來源(如)稱其為成語,但多數權威詞典(如、6)僅标注為普通詞語,未歸入成語範疇。
近義詞與反義詞:
“顧矚”強調以目光或注意力聚焦于某處,既包含動作上的觀察,也隱含心理上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舊唐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顧矚(gù zhǔ)是一個漢字詞彙,表示注視或凝望的意思。它可以表示專注地看或以關注的目光注視某個事物。
顧矚的部首為目(mù),它是由“目”部作為構字部首的字。它的筆畫數為17,這意味着書寫這個漢字需要畫17個筆畫。
顧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其中有一句話是“顧矚不能不適,思親不能不我待”,意思是說思念親人時,不能不望着遠方。後來,人們将“顧矚”逐漸引申為關注或注視的意思。
顧矚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顧矚。在繁體中,顧的“目”部下面多了一個“固”字,而矚的形狀與矚相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顧矚在古代的寫法為顧覩,矚為矚。這些寫法在結構和部首上與現代寫法相似,但在細節上略有差異。
1. 他顧矚着遠方,一動不動,仿佛在思考什麼。
2. 她顧矚着那本書,全神貫注地看着每一頁。
3. 孩子們好奇地顧矚着動物園裡的大熊貓。
矚目、凝矚、顧盼、專矚、注矚
凝視、注視、注目、端詳
疏忽、忽視、漠視、輕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