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濕的意思、下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濕的解釋

謂地勢低而潮濕。《尚書大傳》卷二上:“下溼曰隰。”《漢書·馮立傳》:“後遷為 東海 太守,下溼病痺。”《東觀漢記·城陽恭王祉傳》:“﹝ 劉仁 ﹞以 舂陵 地勢下溼,有山林毒氣,難以久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下濕”的漢語詞典釋義

“下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作形容詞,描述地勢低窪、潮濕的環境或區域。其核心含義指向地勢低窪且濕潤、易積水的地方。

詳細釋義:

  1. 地勢低窪潮濕: “下”指位置低下,“濕”指水分充足、潮濕。因此,“下濕”最直接的含義是指地勢低窪、土壤或環境潮濕,甚至可能積水的地方。它強調的是因位置低下而自然形成的潮濕狀态。例如:“這片土地下濕,不宜耕種。”

  2. 指代低窪潮濕之地: 該詞也常直接用作名詞,指代地勢低窪、潮濕的區域或土地。在古代文獻中,常與“高燥”(地勢高而幹燥)相對使用,描述不同的地貌特征。例如:“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度其隰原… 度其夕陽,豳居允荒。”(《詩經·大雅·公劉》中雖未直接出現“下濕”,但“隰”即指低濕之地,與“下濕”義近)

使用場景與補充說明: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下濕”有明确收錄和釋義,定義為“謂地勢低窪潮濕”。 這是目前規模最大、釋義最全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具有極高的學術權威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詞彙和古代百科條目的權威工具書,其對“下濕”的解釋側重于其古義和在文獻中的運用,釋義為“低窪潮濕的地方”。 (來源:《辭源》)
  3. 古代文獻例證:
    • 《漢書·東方朔傳》:“故酆鎬之間號為土膏,其賈畝一金。今規以為苑,絕陂池水澤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損耗五谷,是其不可一也。且盛荊棘之林,而長養麋鹿,廣狐兔之苑,大虎狼之虛,又壞人冢墓,發人室廬,令幼弱懷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斥而營之,垣而囿之,騎馳東西,車骛南北,又有深溝大渠,夫一日之樂不足以危無堤之輿,是其不可三也。夫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畔,靈王起章華之台而楚民散,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糞土愚臣,忘生觸死,逆盛意,犯隆指,罪當萬死。”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下濕”,但文中描述的被占用的“膏腴之地”與“下濕”之地形成對比,反映了古人對不同土地類型的認知。 (來源:《漢書》)
    • 更直接的例子可見于其他古籍對地理的描述,如常與“高燥”對舉。

網絡擴展解釋

“下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表示地勢低窪且潮濕的地理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二、釋義與出處

核心含義:指地形低窪、潮濕的環境。


三、應用與延伸


四、其他注意事項

  1.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曆史文獻中。
  2. 避免混淆:需與醫學或生理相關的“下體濕潤”區分開,後者屬于現代醫學範疇,與本詞無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東觀漢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不臧材俊蒼垠漕藏策厲常奧扯雞駡狗趁心像意籌款酬直詞兒翠錢麤衣惡食但割蛋殼誕膺疊奏東行西步敦顔二婚放歹鳳艦高逸管槀還歸橫大喝盞畫目互契嘉靖八才子減慢簡在家種接任舊隱濟治鞠愛巨流靈封落度美甘甘面店密須南榻涅墨偶詞排除菩薩秋搜十千水污染縮衄縮頭鳊天造草昧拓開危重象床先赀孝子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