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有鱗和介甲的水生動物。 漢 蔡邕 《郭有道碑序》:“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 宋 黃庭堅 《送劉士彥赴福建轉運判官》詩:“士弊禾黍惡,水煩鱗介勞。”
(2).比喻卑賤小人。 柳亞子 《吊劉烈士炳生》詩之四:“滾滾胡塵黯四方,忍看鱗介易冠裳。”
“鱗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指有鱗片和甲殼的水生動物統稱,包括魚類(如鯉、鲶)、甲殼類(如蝦、蟹)等。該詞常見于古籍,如宋代黃庭堅詩句“水煩鱗介勞”即描繪水産繁多的場景。
詞源構成
比喻卑賤小人
古代文學中常借“鱗介”暗指身份低微或品行不佳者。例如柳亞子詩句“忍看鱗介易冠裳”以鱗介類比趨炎附勢之人。
形容瑣碎繁雜的事物
現代用法中,該詞可比喻多而雜亂的事物,如“鱗介之務”指瑣碎事務。
文學創作
多用于詩詞和古文,如漢蔡邕《郭有道碑序》以“鱗介之宗龜龍”表達對賢者的尊崇。
藝術領域
國畫中“鱗介”是傳統題材,涵蓋魚、蝦、蟹等水族生物,五代黃筌、徐熙等名家均有相關作品。
部分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标注其英文釋義為“aquatic animals with scales and shells”,可輔助理解。需注意不同語境下詞義的褒貶傾向。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繪畫案例,可參考、6、9等來源。
鱗介(lín ji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鱗”和“介”組成。作為一個名詞,它的意思是鱗片或魚鱗。
鱗介由“魚”和“介”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魚”是主部首,表示與魚相關的事物。“介”則是次部首,表示這個字的發音和意義。
鱗介的總筆畫數為15,其中“魚”部4畫,“介”部11畫。
鱗介這個字首次出現在《爾雅·釋魚》一文中。在繁體字中,鱗介的寫法為鱗介。
在古代,鱗介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當時,魚頭部分的鱗片形狀就成為了鱗介的表義字形,并用來表示整個字的意義。後來,隨着文字的發展,這個字形逐漸簡化,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1. 這條魚的鱗介非常光滑。
2. 龍的身上覆蓋着令人驚歎的鱗介。
3. 可以通過觀察鱗介來判斷魚的健康狀況。
1. 鱗片(línpían):指脫落或散落下的魚或爬行動物的鱗。
2. 鱗甲(línjiǎ):指爬行動物的鱗和某些貝類的殼。
3. 魚類(yúlèi):泛指各種不同種類的魚。
鱗介的近義詞包括:鱗片、魚鱗。
鱗介的反義詞為光潔、光滑,即鱗片喪失或被人工磨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