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骨的意思、焚骨的详细解释
焚骨的解释
指火化。 宋 张耒 《奉先寺》诗:“秩卑焚骨不作塚,青石浮屠当丘壠。” 明 高启 《魏夫人宋氏墓志铭》:“江多蛟龙,性恶尸,以柩渡,虞有变,宜焚骨归也。”
词语分解
- 焚的解释 焚 é 烧:焚烧。焚毁。焚化。焚香。焚书坑儒。焚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焚。 燃烧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骨的解释 骨 ǔ 人和脊惟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胳(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刵 )。 像骨的东
专业解析
焚骨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焚烧尸骨
指焚烧人或动物尸骸的行为。此义项多用于描述古代特殊葬俗或刑罚:
- 火葬习俗:古代部分民族采用火葬,如《周礼·秋官》载“掌戮”职责包含“焚骨”,指火化尸骨。
- 极端刑罚:引申为“焚骨扬灰”,即焚烧尸骨并撒散骨灰,象征彻底毁灭。如《梁书·侯景传》载“焚骨扬灰,曾无遗余”,表深恶痛绝。
二、特指“焚骨葬”
人类学术语,指二次葬习俗中的环节:
- 流程:先将尸体土葬或风葬,待血肉腐朽后取出骨骸焚烧,再行安葬。此俗见于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
- 文化意义:象征灵魂净化与转世,《贵州民族研究》记载苗族焚骨葬含“助灵魂升天”之意。
参考资料:
- 《梁书·卷五十六·侯景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古代焚骨葬仪考》
- 《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刊《苗族葬俗中的灵魂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焚骨”的详细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用法进行分析:
-
成语含义
“焚骨”作为成语时,基本含义为「为达目的不惜牺牲至亲或挚友」,源自古代焚烧尸骨的残酷刑罚。该用法多用于比喻极端自私或狠毒的行为,例如描述政治斗争或复仇中的不择手段。
-
字面含义(火化尸体)
在历史文献中,“焚骨”也指火化尸体的丧葬方式。例如:
- 宋代张耒《奉先寺》提及“焚骨不作冢”,指僧人火化后不建坟墓;
- 明代高启记载因江中蛟龙食尸,需“焚骨归葬”的习俗。
-
相关延伸用法
常与“扬灰”连用为成语「焚骨扬灰」,表示对仇敌的极端报复,如:
- 历史典故中袁氏门生焚烧董卓亲属尸骨并扬灰;
- 清代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对洪秀全尸体的处理。
-
注意事项
- 现代语境下单独使用“焚骨”较少,更多出现在成语或历史文本中;
- 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其象征义(狠辣手段)或实指义(火葬)。
以上解释综合了成语词典、古籍实例及历史事件中的用法。若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相关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柏子禅宝诀鲍夕阳拂过碧瑠璃操右券侪辈陈谕澈悟池酒林胾槌球寸步难行黨賊登闳地芥地址对撇子风暴共性遘难焊接和协红潮烘篮吼声黄冠毁跌艰戹煎駡交卷窖穴界址辑录慨恨连累俚歌龙牙草鹿甒猛醒内耗排子炮炮坐赔本胚芽匹侣皮油漆灰旗军擒贼擒王实边霜缟宋臈随葫芦打汤邰封无机可乘吴越同舟衔橛之变孝陵喜联惜闵